第7章:65后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
作者:何晓畅      更新:2019-10-20 06:11      字数:1836

90后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1965年以后出生,这些父母的家长都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比如少水、断粮及可能被“出卖”所带来的不可预计的灾难。这些家长小时候能够见证到父母的痛苦,自己也受了一些苦,比如要下地耕种、放牛等。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了,一部分家长可以选择读高中甚至读大学,这部分家长大都是有些文化的,另一部分家长由于家境依然贫寒,只能继续在家务农,自然文化程度也就不会很高。就这样,很明显的两拨人出现了。

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读过高中和大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在农村或城市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成了所谓的农民工。这个时候的农民工待遇远不如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基本可以说是城市人唾弃的,他们的素质是城市人骂娘的导火线。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些人结婚了,读过大学的人可能是在城市里自己恋爱的,读过高中和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基本上都是靠亲朋好友介绍。结婚了是个好事,在这个日趋繁华的年代。大家都知道,结婚除了组建家庭共同生活外就是生孩子,生孩子是头等大事,家里人自然很重视,头两年对新媳妇也都蛮照顾,一般情况下都会帮衬一些。等孩子一两岁了,分田到户也执行了,一大家人不得不为了生计而春种夏收。常年累日,农村的新媳妇也成了黄脸婆,城市的新媳妇会保养依然年轻漂亮,农村女人羡慕城里女人,这些都影响了他们教育孩子。

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村部上小学的,小学老师都是在师范高中毕业的,自然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有限,但他们依然竭尽全力地教育这些未来的花朵。农村的父母基本上是不会太多干涉孩子的学习,他们只是很单纯地把孩子的教育寄托给老师。

城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上幼儿园的,在基础教育上比农村孩子要优胜一筹。城里的教育设施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起农村不知到要好多少倍,城里父母虽然忙于工作,也会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虽然他们也大部分时间把孩子的教育交给老师。

最后我们看出城市的孩子在基本礼貌与为人处世上要比农村孩子优秀,农村孩子遇见生人不敢说话也不叫人,而城里孩子早就形成了叫人的习惯,自然在胆子和素养方面要做得好些。

下面来说说农村女人和农村男人对孩子的教育。农村女人普遍喜欢护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犯错,也只会粗略地骂几句或者抽打屁股几下。农村男人在孩子犯错时除了猛打也没有更好地办法,很少与孩子交流的父亲逐渐在孩子们心中建立了所谓的威信,孩子也不敢跟父母说心事,隔阂产生了。个别父母会主动去和孩子交流,可他们交流的话题让孩子感觉不爽甚至想逃避,但父母依然还是这些话题,时间一久孩子烦了也会顶嘴了,这时父母良好的态度也转变了,他们会认为孩子不懂事或者无可救药,也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不好养,但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或者怎么去改正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

有些父母把自己未尽的梦想或者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人意愿,虽然百般呵护和迁就孩子,但最终把孩子送上了弯路,殊不知过多的迁就只会造成孩子的惰性与傲气,这是社会交往所不允许的。很多孩子都天真地以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进社会了依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结果出问题了发现自己不适合活在这个社会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责怪父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孩子的命运不得不说是父母造成的。

65后农村父母大都是为了孩子奋斗一生,哪怕再累再脏的活他们也愿意去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他们逐渐没有心力去照顾孩子,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而爷爷奶奶只会迁就孩子,时间一久孩子就产生了自以为是的性格。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除了打工交钱回家还是交钱。当然他们的孩子出外打工的只占一小部分,毕竟时代好了,读大学的孩子多了。虽然孩子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但父母似乎忽略了告知孩子自己的苦累。很多孩子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丝毫没想过这是父母拿命换来的,只有等自己走入社会才知道挣钱的不易,才开始后悔当初的行为,才开始去关心父母。

究竟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缺失什么,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可真正落实下去的情况实在是太少,国家对于农村孩子的教育也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的意思虽好,但对孩子起的作用并不大。我认为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给与孩子自我的空间,比如思索空间、行动空间以及管理空间,当然给予这些空间的前提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约束。父母不用天天唠叨孩子该去干什么或者不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学会给孩子总结,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