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与子偕行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19

云涧城驻泊的三万余名禁军在张严督率下,谨守各处关防,利用地形牵制夏军,使夏军不得不分兵预防各处,减轻了云涧城主城关的压力。

步曲侍卫大军都司与第一军把守关口、第五军分散各堡寨,第二军做为后方预备部队支援各处关隘,上万名当地乡军分散协助各寨守卫,兵力分配密度是相当大的。

狭小崎岖的地形下,夏军空有二十万之中,却无法有效展开兵力,尤其是无法发挥其马队的优势,铁鹞子更是毫无建功,眼睁睁地看着一波又一波的步军攻城、退却,再攻城、再退却,只有波喜军在攻打云涧城前关时发挥了些许作用,但面对就地取材建成的石头与水泥构成的高大城墙,已是无可奈何,反而被城墙上的床子弩射杀不少军马和骆驼,李良辅无奈之下只好把这支珍贵的部队撤了下来。

此时,宋军西侍军频频调动,熙河、延鄜、秦凤、泾原的兵马都已经集结完毕,欢庆、永兴军二路正在加紧调兵。李彦仙的胜捷侍卫大军、徐徽言骁骑侍卫大军、吴玠的云翼侍卫大军、王择仁的长捷侍卫大军、刘延亮的番骑侍卫大军、副都指挥使护正印邵兴与郑恩的云骑、番落两支侍卫大军、郭浩的射羽侍卫大军的主力已经整顿完毕。以这八支侍卫大军为主力,组成三个方向的伐夏大军。

熙河与秦凤方向由郑恩的番落侍卫大军三万二千人和刘延亮的番骑侍卫大军二万人组成核心,两路乡军三万八千人从征,青唐吐蕃出兵三万,西路有十二万大军。

泾原、永兴方向的伐夏大军,由李彦仙的胜捷侍卫大军三万六千人、吴玠的云翼侍卫大军三万二千人、邵兴的云骑侍卫大军二万人组成主力,加上两路乡军五万人,中路军十六万大军是伐夏的主力部队。

延鄜、欢庆方向主力由王择仁的长捷侍卫大军三万二千人、徐徽言骁骑侍卫大军一万五千人组成,而正在与夏军血战的步曲侍卫大军也被算在北路,以不记其实力,二路参战乡军两万人,亦是有六七万兵力。

三路大军后方还有郭浩的射羽侍卫大军一万八千人和近十万乡军与厢军做为后援,随后还有入陕作战的韩世忠部长从侍卫大军三万余人。

枢密都参军司分派到三路大军的行军司将帅,也已经随着行军副参军使王宣到达,战时王宣将在曲端的行辕中,而行军司三位高等参军分别进入三路行营,他们将督导各路大军按照朝廷的战略进行战争,当然无法干预前方大将的便宜指挥权力。

各处乡军正在加紧编组,一批又一批地奔赴前线,尤其是极负盛名的欢庆乡勇与环州党项大族慕洧的党项马步乡军一万人,这两支乡军的战斗力绝不在禁军之下,也毫不在于手中的钢刀割下同族的脑袋。

唐格、辛炳已经到任,在长安城内设立川陕西面诏谕处置大使行辕。

在唐格刚刚进入陕州后,就檄文传陕西诸路加快战备,诏六路经略制置使前来会商,由于六路都是与西夏相接,帅臣不同于内地的经略安抚使,而是以帅臣兼任制置使,称经制使。他刚刚到达长安,便照会唐重、曲端二位陕西文武领袖商讨军务,由于唐格在钦宗朝已经是颇有名头的宰相,故而唐、曲二人不敢怠慢。

当秦风路经略制置使孙渥、环庆路经略制置使赵哲、熙河路经略制置使刘锡、永兴军路经略制置使郭琰、泾原路经略制置使席贡、延鄜路经略制置使王似六位方面大臣到达长安后,唐格并没有立即召开会议,而是连续几天与六位帅臣,并陕西宣抚司与西侍军都指挥司节臣们宴饮,席面上亦是不谈边事,......

只叙同僚之谊。

唐格非常明白自己所担当的角色,陕西方面守御有各路经略制置司,伐夏之战,有西侍军为节制前方诸路大军,还有陕西宣抚司总捏六路。他这个川陕西面诏谕处置大使不过是协调宣抚司与西侍军,六路经制司与陕西六路、川中四路战时的关系,以保证伐夏大军后方的稳定,所以他每日宴请这些地方重臣,相互间交流感情,以便日后能够相处融洽,与王泽在汴梁的手法如出一辙。

其实,这些久经官场地老滑头们,又岂能不明白唐格的用心,但既然唐格能放下架子,以宰相之尊与他们善处,亦是不能不领受这份心意。何况,伐夏之战几乎是朝廷执政、尚书们一致赞同的国策,如能崭露头角,得到这位前宰相的赏识与执政们的注意,对日后升迁,可是有大大的好处,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如他们这些经略制置使都是直阁、侍制,再回朝廷必然能够主管寺监,甚至能够成为侍郎,当然要卖出十二分地精力。

但唐格有一个士人都存在的通病,那就是他非常注重文官而轻视武将,这次他刚入陕只是召集陕西宣抚司并各路帅臣与永兴军路四司文官,武将仅仅是曲端,与新任西侍军副都指挥使知杂事解潜二人,便是连已经入川的长从侍卫大军都指挥使韩世忠亦未曾宴请。而且对待曲端、解潜二人不如唐重等文官殷勤,解潜生性豁达、倒没有什么表示,曲端却心生芥蒂,偶有不满之语。

曲端的做为自然没有逃过唐重与一些与他有隙人的眼中,他们自然有意无意地挑动着唐格的神经,而唐格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中对曲端的自负已经颇为不满。当郭琰是有所指地言及曲端平日所为,他意味深长地道:“久闻曲太尉名声,不想今日果真如此!”

但就在六路帅臣离去之际,唐格才淳淳交代他们此战乃关乎国运之战,切切要拿出十二分的精力,断不可有任何懈怠。

辛炳做为副使却一反唐格姿态,他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六路,以副使的身份召见各侍卫大军都指挥使与所过州郡的守臣、驻泊禁军军指挥使与各处大姓世家,和这些人详细地讨论边地军务、风俗和目前的形势,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

曲端做为西侍军副都指挥使,伐夏的最高等级节帅,在临战之时断然要求解潜节制由熙河一线出征的大军,并负责与青唐吐蕃联络。此议一出,引起诏谕司与宣抚司的震动,曲端的理由是正如杀牛,西线是对西李软腹部位的一把尖刀,又需要联系吐蕃军队,必须要有一位德高望重、能力出众的大将来节制,西侍军独独解潜有这个能力,而且以解潜的官职来说也恰如其分。但唐格和唐重却认为曲端是在排斥异己,以求达到独揽西侍军征战大权的欲望,由于侍军司一直是使副护正印,原本三位节制大帅的西侍军仅仅有两位方面大帅,用解潜以方面使副知杂去节制一路兵马,实在是令人不能不怀疑降格任用,或者曲端另有居心。

更令陕西方面震动的是曲端又和王宣发生了冲突,起因是曲端自负韬略,并不买这些枢密都参军司行军参军们的帐,认为他们远在行在朝廷,对边事并不了解,只会运用沙盘进行推演。而今他们竟然被委任重权,在军中对领兵大将指手画脚,尤其是王宣身在西侍军都指挥司内督战,对他而言这是绝不可容忍的。

起初王宣并没有意识到曲端不容于他,他出身河朔禁军,对曲端并不了解,在几次碰壁后,才明白原来是西帅与他作对。他也不是善于之辈,并没有息事宁人,反倒是运用手中......

权力,与曲端正面抗争。尽管他的职事差遣不过是从六品上,相当于军指挥使一级将官,但新军制给予枢密都参军司以很大的权利,这是王泽仿照后世三军联合参谋部建立的一套简易制度。

枢密都参军司不尽在战时是皇帝与执政大臣们的备问咨询机构,而且是战略制定、甚至是最高的指挥机构,有权对方面都参军司与殿前、侍卫马、步、水都参军司的都参军使直接下达军令,其行军司又是都参军司中最为要害的实权衙门。在建立之初,张叔夜看完条陈后,感叹行军司设置权力之大,实是开国以来所未曾有之,整个枢密都参军司七层的职权都集中在行军司,有感王泽给予参军之权太过。

王宣身为行军副参军使,受命而来,代表的是枢密都参军司,他有权利监督西侍军整个战事的进行,并有权利对各侍卫大军都参军使、行军使发布指令,所以他敢于对曲端做针锋相对的反击,若不是枢密都参军司的将官,单凭一个从六品将校和正五品上护从三品方面都校抗衡,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横山三源地的步曲侍卫大军正与夏军打的激烈,各路反击大军正在做最后的准备,西侍军都指挥司内的这场官司却越闹越大。最终发展到二人相互间几不能容的地步,曲端叱责王宣不通军机、逾越无度,王宣指责曲端妄自尊大、刚愎自负,闹的西侍军都虞侯司左右为难,都虞侯司的将帅们,由于其都虞侯李横既不愿得罪这位专横又有威望的西帅,更不愿平白开罪枢密都参军司,最终以事关朝廷枢参,非方面虞侯可断为由,最终这无人敢管的官司推到了诏谕处置司。

唐格感到事情非同小可,仗还没有正式开打,主持三路征伐的西侍军都指挥司,与前来督战的枢参行军副参军使发生冲突,这可不是轻易解决的事情。不消说曲端这个刺头,王宣身负枢密院重任,断不会轻易让步,看来不完全解决这二位的争端,伐夏之战绝不可行。犹豫再三,他在唐重地暗示下,写了份塘报,以金字牌铺递送往汴梁。<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