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话:爪哇国
作者:雲中龍      更新:2020-02-05 21:04      字数:3009

郑和下西洋到底是赔钱呢?还是赚钱呢?

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永乐大典,造大船,派遣郑和六下西洋,派遣大军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经十四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以致国库空虚,馈饷空乏。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下西洋贸易的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六百万两,加上几十万的营造船只费用,这样下西洋是赚钱呢?还是赔钱呢?

六下西洋之后,在朱棣去世之后,许多的文人上奏以赔钱为理由,要求停止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宣德皇帝朱瞻基也诏令停止再下西洋。虽然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朱瞻基重开,但也是草草收场,再未出航。

这无疑是文人对权力失落的窘迫感,一项赚钱而且有机会打开其他国家大门的行业,就此在弹劾内斗中消失。所以在郑和之后,再也无郑和,假如中国不止七下西洋,那结果会变得如何?

当时的海外小国,见到郑和的队伍,绝对是大吃一惊,人太多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

友好代表团不仅队伍庞大,组成人员也很可怕,除少数文职官员,没有一个经济界人士,剩下的全是军人,来自明朝的五个军区,主要为沿海地区卫所。友好代表团中,还有大明的特种部队锦衣卫。混合舰队,由南京龙江港启航,经过太仓出海,直扑西洋。

目的地首选西洋,与李挺的情报有关,更与朝廷的综合分析有关。东南沿海居民,拓荒移民去往南洋的人很多,历史更为久远,尤其是战乱时期。元末、明初,据说张士诚的余部就逃往南洋。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最终扬帆出海,隐居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海岸,也是诸多传言之一。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建文帝纠集海外的中国人,再以宗主的身份号召诸国兴兵,即使不能实现反攻,政治影响也非同一般。

用舰队这个词语来称呼郑和的船队,似乎略显夸张,一支外交兼寻人的船队怎么能被称为舰队呢?但是除了舰队外,实在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他的这支船队。

托当年一代枭雄陈友谅的服,朱元璋对造船技术十分的重视,这也难怪,当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的水战中吃了不少亏,连命也差点搭进去。在他的鼓励下,明朝的造船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

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这船的帆绝非看到的那种单帆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张帆。它的锚和舵也都是巨无霸型的,转动的时候需要几百人喊口号一起动手才能摆得动。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的遗址,出土过一根木杆,这根木杆长十一米,问题来了,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

鉴定结论出来了,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根木杆不是人们预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桅杆是什么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舵杆只不过是船只舵叶的控制联动杆,经过推算,这根舵杆连接的舵叶高度大约为六米左右,也就是说这条船的舵叶有三层楼高。

航空母舰,是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这种宝船就是郑和舰队的主力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旗舰,此外还有专门用于运输的马船,用于作战的战船,用于运粮食的粮船和专门在各大船只之间运人的水船。郑和率领的就是这样的一支舰队,舰队之名实在是实至名归。

这是郑和船队的情况,那么他带了多少人下西洋呢?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说句实话,从这个数字看,这支船队无论如何也不像是去寻人或是办外交的,倒是很让人怀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确实是一支友好的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郑和的船队向南航行,首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他们自占城南下,半个月后到达爪哇,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非洲必经此地,在当时这里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当然这地方还没有统一的政府。

郑和的船队到达此地后,本来想继续南下,但是一场悲剧突然发生了,船队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郑和将面对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艰难考验。

统治爪哇国的有两个国王,他们互相之间开战,是东王和西王,至于到底是些什么人,也是一笔胡涂账,反正是西王战胜了东王。东王战败后,国家也被灭了,西王准备秋后算账,正好此时郑和船队经过东王的领地,西王手下的人杀红了眼,也没仔细看,竟然杀了船队上岸船员一百七十多人。

郑和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的意外,手下的士兵们听说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武装居然敢杀大明的人,十分愤怒和激动,跑到郑和面前,声泪俱下,要求就地解决那个西王,让他上西天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王。

郑和冷静地看着围在他四周激动的下属,他明白,这些愤怒的人之所以没有动手攻打爪哇,只是因为还没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员中有很多人郑和都见过,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他下西洋,是为了完成使命,并不是来送命的,他们的无辜被杀郑和也很气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这位所谓的西王,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自己的军队装备了火炮和火枪等先进武器,而对手不过是当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声令下,自己的舰队将轻易获得胜利,并为死难的船员们报仇雪恨。

但他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他镇定地看着那些跃跃欲试的下属,告诉他们,决不能开战,因为他们负有更大的使命,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们现在开战,自然可以取得胜利,但那样就会偏离我们下西洋的原意,也会耽误我们的行程,更严重的是,打败爪哇的消息传到西洋各地,各国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无法达成了。”

郑和说完后,便力排众议,制止了部下的鲁莽行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驻地交涉此事。

郑和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愤怒,以大局为重,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实证明,郑和的行为决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郑和需要面对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对的却是恐惧,极大的恐惧。

当他知道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大明派来的舰队船员时候,吓得魂不附体,立刻派出使者去郑和处反复地解释误会,他又怕这样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连夜坐船赶到中国去谢罪,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惭愧和后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实力,要灭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朱棣得知此事后,称赞了郑和顾全大局的行为,并狠狠地教训了西王的使者,让他们赔偿六万两黄金,这个抚恤金的价码相当的高。两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赔偿金,只有一万两黄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悔,实在是这么个小岛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万两黄金来。

实在是没法子了,家里就这么点家当,该怎么着你就看着办吧?当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黄金后,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确地告诉他:“我早知道你们是筹不出来的,要你们赔偿黄金,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朱棣的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们自发自觉地年年向中国进贡。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充分地体现了他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