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话:刘墉
作者:雲中龍      更新:2020-02-05 21:06      字数:3690

有关刘墉的传说很多,有的说他出身平凡,有的说他家境贫寒,但事实相反,刘墉出身于官家,他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是乾隆时期极受重用的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可以和后来的和绅一比高低,而且刘统勋还是纪晓岚的老师,刘墉和纪晓岚既是师兄弟的关系,也是同事的关系。

刘墉向来被称为刘罗锅,是因为他是个驼背,乾隆与和绅经常以此取笑他。刘墉参加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就看到他是个罗锅,便戏弄他问道:“你能以罗锅为题做首诗吗?”

刘墉回答:“能,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得人?”乾隆皇帝又是惊喜,又是惭愧,当场钦点刘墉为状元。

刘墉入朝为官,叩拜的姿势老是惹人大笑。乾隆看到刘墉驼背叩拜的样子很滑稽,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拜,不就成了罗锅了吗?”

刘墉说道:“谢主隆恩。”

乾隆帝和众人感到不解,问他为何谢主隆恩,刘墉说道:“按大清律例,皇帝赐予臣子封号,一个字,每年可增加俸禄一万两,刚刚皇上赐予我罗锅二字,臣每年可拿俸禄两万两。”乾隆哭笑不得,心想这刘墉还真有一套。

刘墉这个罗锅的传说固然有趣,但是却是误传,历史上没有有关刘墉仪表的描写,但最起码不是驼背,应该是五官端正。因为清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身、言、书、判,身放在最前面,说明它很重要,要求官员必须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要求官员必须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表达清晰;书要求官员的字体漂亮、清秀;判要求官员断案能力高。

所以刘墉能入朝当官,如果是个驼背,不仅难立官威,而且有损大清国体,就算是靠他父亲的帮助,刘墉也不可能入朝为官。

刘墉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嘉庆帝继位后,刘墉年过八旬,难免有点驼背,嘉庆帝经常称他为刘驼子,民间就以为刘墉真的是驼背,刘墉是嘉庆帝的老师,嘉庆帝尊称他为刘阁老,由于阁与锅读音相近,阁老便成了锅腰,锅腰在京城的意思就是罗锅,于是刘罗锅的叫法便叫开了。

刘墉自幼饱读经书,学识丰富,由于出身名门,他直接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会试和殿试,由于才华出众,乾隆本来打算钦点他为状元,但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极力反对,中了进士之后,刘墉便进入翰林院深造,后来多次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还任《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同时刘墉的书法功力极为深厚,和当时的王杰、董诰齐名。

刘墉的官场生涯,前半生可以说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百姓称他为刘青天。有一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那时湖南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刘墉到此以后,微服私访,查明灾情的真实情况,查处了几个贪官污吏,令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刘墉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得湖南的社会治安得到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人们称他包公在世。

刘墉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查办山东国泰贪污一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又是和珅的党羽,他利用这些关系在山东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结党私营,朝中的大臣敢怒不敢言。乾隆派和珅、刘墉等人前去查办这个案件,由于国泰是和珅的人,和珅对他多加维护,给刘墉的调查制造了许多麻烦。

刘墉化妆成一个商人,暗自去调查,发现国泰果然是一身腥,刘墉暗中搜集证据,这时候皇妃,朝中一些大臣纷纷为国泰说情,刘墉排除重重的阻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罪行,最终国泰由于证据确凿,认罪伏法,这个案件当时轰动朝野,刘墉也成了名人。

经过这个案件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但调任京官之后,刘墉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奉行那种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为官哲学,头上的菱角也似乎磨平了。刘墉总是和和珅斗智斗勇,打击和珅的嚣张气焰,刘墉和纪晓岚一样,是和珅的死对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两人虽说同朝为官,但是和珅始终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乾隆对他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刘墉和和珅不可同日而语,刘墉也不愿得罪和珅,那时候的刘墉不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他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愿再得罪什么人了。

乾隆曾经问刘墉一个叫戴世仪的人怎样,刘墉模棱两可说道:“还可以吧。”

事实上乾隆对这个人心知肚明,对于刘墉这种马虎应事的态度很不满意,这简直就是一种敷衍的态度。

刘墉在为官后期总是不断犯错,招惹乾隆不少责骂。有一段时间京城下雨,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一连几天没有开课,而上书房的总师傅是刘墉,乾隆知道后很是生气,说刘墉失责,并降了他的职;后来他担任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草率,阅卷的时候不注意细看,导致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试卷,又是一则典型的主考官失责,自然更不受待见。

一连串的事件使刘墉失去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直到后来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从未进入军机处,更没有接触到皇权政治权力中心,后世称刘墉为宰相,多半不太合适。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之所以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是因为刘墉的最高职务相当于明朝以前宰相的职务。

刘墉为官前后差别很大,所犯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至于被皇帝砍头,但却经常遭受皇帝责骂。刘墉之所以从刚正不阿到胡里胡涂,原因在于那些平庸胡涂,不会功高盖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欢。刘墉正是看透这一点,因此宁愿表现得胡涂一些,最起码可以求得自保。这种老好人的官员是不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是在刘墉那个时代,面对乾隆这样的君主,刘墉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富可敌国,又以善于讨乾隆开心著称,而同朝称臣的刘罗锅以耿直清廉著称,两人不时有龌龊,关系颇不融洽。

和珅天性警敏,读书不多,但能强记,做官身份高贵之后,经常请吴省钦等人到他的家中谈古论今。所以和珅对诗词文章也能粗通,自己写的一些东西,私下请彭元瑞、纪晓岚等为之润色,彭元瑞、纪晓岚二人怕被他诋毁,常代他写作。

唯有刘墉能和他抗衡,刘墉为人耿直清廉,但并不知道他性格中还有诙谐的一面,他曾多次以戏弄的话刺激和珅,使和珅难以忍受。乾隆也知道两个人之间不够融洽,常常以温和的语言从中调和他们。

有一年的新春,刘墉得知和珅应召入宫,当时正值风雪交加,泥泞满地,便有意出和珅的洋相。他换上一件破旧的皮袍,匆匆赶到通往宫中的路上等候和珅。等和珅来到后,刘墉便差人拦着轿子递上帖子说:“刘大人昨日过府贺年没有遇到和大人,现在在路边等候着。”

和珅虽然不喜欢刘墉,但刘墉对自己如此尊重,又同是皇上的宠臣,此时此刻不能失礼。他只好冒着风雪下了轿子。

和珅正要和刘墉打招呼,就见刘墉先扑通一声跪在雪地上,口中说:“给和大人贺年!”

和珅一见刘墉跪在地上给他贺年,也不得不跪到地上回拜,可是他过年穿在身上的是特别名贵的貂皮袍,外罩锦绣马褂,一下子弄得污浊不堪。等两人站起来后,和珅发现,刘墉虽然身上也沾瞭不少泥污,但他穿的是一件旧皮袍,早已经破旧不堪,根本不值几个钱,看来是有准备,又不好明说,只有心中叫苦不迭。

有一年刘墉非要告老还乡,乾隆皇帝无奈之下就让他回去了。可是刘墉走后不久,乾隆又想让他回来,可是又怕刘墉摆架子,不买他的账,就想出了个主意。

他对满朝文武百官说:“我这有三个问题,限你们三天答上来,如果答不上来,统统撤职。”

“什么问题呢?”

他说:“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

文武大臣听了直犯嘀咕,这可怎么答呀?要是有刘墉在这里就好了,他准能答上来。他们想来想去,始终想不出答案,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请刘墉的徒弟和珅连夜赶往山东诸城,请教刘墉,救大家一下。

和珅巴不得刘墉不在朝了,可是大伙一个劲地求他,他不去的话,不仅别人的官保不住,他自己的官也保不住,只好硬着头皮赶往山东。到刘墉家的时候,刘墉正在收拾菜园子。和珅顾不得休息,就把自己的来意及乾隆出题的事说了,和珅记忆力虽佳,可是这次却把“什么肥,什么瘦”给忘了。

刘墉说:“这还不好答。”

指着园子里的菜说:“你看,黄瓜上,茄子下;东瓜东,西瓜西。”

和珅一听,这么简单啊,高高兴兴地又快马往回赶。赶到京城时正赶上第三天早朝,和珅连忙穿上朝服上了金鸾殿。乾隆问:“已经三天了,我提的问题谁能答上来?”

和珅出班跪奏:“臣能答。”

“说给我听听。”

“黄瓜上,茄子下;东瓜东,西瓜西。”

“那么什么肥,什么瘦呢?”

和珅一拍脑门:“糟了,忘了问了。”

乾隆故意发怒:“什么黄瓜茄子,东瓜西瓜的,胡说八道,拉出去斩了!”

和珅正恨刘墉了,就大叫:“皇上息怒,这是我老师刘墉说的。”

“好个刘墉,教学生就教这个?把刘墉给我带来!”

和珅这时得意了:“刘罗锅子,看你这次如何收场?”

几天后,刘墉被宣进金鸾殿,乾隆问他:“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你能答得上来吗?”

刘墉答道:“臣能答上来。君为上,臣为下;文为东,武为西;肥,肥不过春天的雨;瘦,瘦不过九月的霜。”

乾隆听后直挑大拇指:“答得好。不过你为什么教给你学生什么黄瓜、茄子的呢?”

“我这叫在哪里说哪里的话。那天我是在菜园子里,自然说的是黄瓜茄子;今天我是在朝堂上,说的当然是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