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7)异彩纷呈
作者:阿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03

追书随着一阵阵密集的锣鼓声震天价响起,三十六个操刀手如旋风一般卷进了阔大的演武场中,每个人的手中都手握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大刀,刀柄上都系有一条尺多长的红绸布;三十六个人各依法度,在场中摆成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方形刀阵。耳听得一阵暴雷似的呐喊声响起,只见刀光翻飞,红绸飘摇,整个刀阵左进右退,起伏回旋,就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方舟一样进退有据地四下里游动了起来。

为了让这次习武表演创出点新意,壮大表演阵容的声势,身为掌门的董卓然大费了一番脑筋。他一改往昔小规模的对练群练方式,一下子把表演人数激增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十六人的庞大阵容。为了增强表演的观瞻性,他又根据**刀简洁明快、气势逼人的技击特点,重新编定了三十六式刀法的转换次序,让人看起来更为壮观悦目。这种别开生面的表演阵容一亮相就博得了满场的喝彩声。

在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上,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自明末清初开宗立派以来,以刚劲、朴实、简洁、威猛的独特风格享誉武林,代代不乏名人高手,从而奠定了八极拳分鼎中华武林的崇高地位。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师吴钟只身三闯南少林,凭着惊人的武艺将南少林寺内设置的重重机关和暗器置于难以施展的无用之地,一杆大枪折服南北七六十三省的英雄豪杰,扎遍天下无敌手,赢得了“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誉。

清末民初的著名八极拳师李书文,曾受聘为袁世凯新军的武术教师。据《武林志》记载:1895年夏秋之际,袁世凯在天津南郊小站训练新兵时,曾网络国内各地的武林高手担任新军的武术教师,又重金聘请日本的空手道高手和德国的军事教官在军中执教。李书文初到新军演武厅之时,由于他长得瘦小枯干,貌不惊人,日本的武道教官伊藤太郎对他极其蔑视,当场讥刺他是“大大的东亚病夫”,还用小手指向下指着自己的裤裆侮辱于他。

李书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先是舞动大枪用尖细的枪尖刺杀墙壁上的苍蝇对伊藤太郎进行了象征性的惩戒。伊藤大怒之下,竟挥起东洋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着李书文当头劈了下来。李书文抖起神威,一挽枪花就把伊藤手中的长刀给崩飞到了半空中,然后顺势使出一招“泥鳅翻花”把伊藤的咽喉给穿了个透明的窟窿;随即左手一压枪把,右手用力向上一挑,就隔着七八丈远把伊藤的尸身给甩出了演武厅的大门以外。引得众人一片惊呼。

同在演武厅观战的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等人一见伊藤被李书文刺死,雷霆震怒,一起挥起东洋刀把李书文给围在了核心,旋起一片刀光直夺李书文的要害。李书文临危不乱,展开轻灵的脚步,左盘右旋,进攻如闪电,退守似箭矢,把枪头舞动的如同蛟龙出水、怪蟒翻身,几个回合下来,便把秋野、井上、野田等日本武道高手给杀得手忙脚乱,冷汗涔涔;紧接又一个个被他用枪尖挑着给甩出了演武厅。

正在大家惊愕之际,李书文又把枪头一摆,似金鸡啄米一样刺向厅柱上的苍蝇,顷刻间便把十几只苍蝇挑落在地上,而厅柱之上没有留下丝毫刺击的痕迹。大家在惊愕之余,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欢呼起来。袁世凯连连大呼道:“神枪,神枪!”自此以后,“神枪李”的美名迅速地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李书文之后,其大弟子霍殿阁担任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其关门弟子刘云樵担任过国民党蒋介石总统侍卫队的武术教官;其另一位记名弟子###吾(与文学家###吾同名)做过****主席的贴身警卫。八极拳的声名也因这些名人高手的惊人艺业和不凡的人生遭际而更加响亮。

在八极拳门的器械中主要有**大枪、子龙枪、大**刀、小**刀、万胜双刀、春秋大刀、月霞剑、鸳鸯双钺、雌雄双戟、雁翅镗等。董卓然在金沙镇所执掌的八极拳门则是以其攻杀凌厉的大**刀而著称于世。在今天的习武练兵动员大会上,董卓然之所以要以本门的**刀阵登场表演,是基于弘扬本门的声威所做出的最为明智的选择。

自从在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率领二十九军的将士用大刀大败日军铃木师团,不仅砍出了中**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还砍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已经成为抗日军民争相传唱的抗日歌曲,因此上抗日军民对扬威于抗日战场的传统武器――大刀倍加青睐。董卓然手下大刀方阵威武雄壮的精彩表演激发了大家蓬勃的抗日热情,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欢呼声。

景元甫从军虽然并不以武功见长,亦是当地通臂拳大师孙振寰门下的弟子,对于刀术的习练颇有心得。他见八极拳门的弟子演练的**刀阵既中规中矩法度严谨;又变化多端神机莫测,大为叹服。便向坐在自己身边观摩的贾相臣、杨芳楷、康洪恩等人称慕道:“相当年我虽然没有得缘追随赵登禹将军参加喜峰口之战,今日见到咱们金沙镇的**刀阵,就如目睹当年大刀队的勇士们奋勇杀敌的景象一样,好威风,好煞气呀!”

贾相臣笑道:“十八般兵器各有所长,自古道棍是百兵之祖,剑是百兵之君,枪是百兵之王,刀是百兵之霸,只所以有这样的称谓定论,绝非偶然;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在抗日战场上一举成名,就是仗其霸气十足的凌厉刀法耀武扬威。日本人的东洋刀法虽然杀法骁勇,不过是学了咱们定唐刀的一点皮毛而已,与咱们的正宗武学相比就如同是关爷庙里耍大刀,在祖师爷面前哪儿有他们耍横的份儿!”

他见景元甫对八极门的**刀称慕不已,不禁争胜之心陡起,便向景元甫等人说道:“这下一个表演节目就该轮到我们崆峒派的弟子上场献艺了,大家都是武学的大行家,可以用心地观摩观摩,看看我们的崆峒派的双龙剑阵有没有可以博得一笑的临敌攻守之法!”他正在眉飞色舞地讲说之间,十四个全身道装的崆峒派弟子已经跃然入场。

只见十四个崆峒派弟子在演武场上远远地分列成了东西两行,面向着点将台方向操演了起来。两行剑手一个个手执着长剑,剑柄上系着长长的金黄的剑穗,各自移动着轻灵的脚步幻化成了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忽而长剑指天,忽而穗扬头顶,忽而回身斜扎,忽而骈指直进,忽聚忽散,忽离忽合,看似如风逐流云飘忽不定,实则是踏罡步斗法度自然。就是在外行人看起来,也似雁阵冲天、流星越空,自有轨迹可寻,特别入目。

崆峒派武术创始于崆峒山。崆峒山有南崆峒和北崆峒之说,南有广东阳春崆峒山,北有甘肃平凉崆峒山。广东阳春崆峒山是佛教禅宗的兴盛之地;甘肃平凉崆峒山则是崆峒派道教的发源圣地,名列崆峒派道教之下的崆峒派武术始创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在中华武术发展史上,崆峒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各派并称我国著名的五大流派。

道教胜地甘肃平凉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有北方山势的雄奇之伟姿,又兼有南方山水旖旎景色之秀容;是个修仙了道的好去处。相传在数百年前有一位牧童在山中遇仙,学到了世间难以想象的奇妙武术,后来这位牧童便创立了崆峒派。这位牧童就成了崆峒派的开山祖师,道号“木灵子”。

崆峒派的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等派武术的精华,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自成一体,用意不用力是其独到的技击特点。在武术器械之中崆峒派以奇门兵器见长,形式多样,小巧玲珑。其拳法则以惊世骇俗的“七伤拳”扬名武林。金沙镇崆峒派世代相传的崆峒剑法以空灵迅疾称雄于世,也是崆峒派的镇山之宝。

崆峒剑法有云:“崆峒剑法妙如神,飞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非同凡技欲歌舞,应是奇传道术真;输赢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又论曰:“夫剑者,神之所至,精之所化,形之所名者也。知此精义者,当形神合一,剑我一体;射如蛟龙,抽若惊鸿,则敌自无懈可击矣。兵器乃手之加长,用剑之心法,亦同于拳理,制敌之诀窍,与拳诀无异,直不因其有殊,略有不同耳,弟子当自悟之。至于枪法、刀法亦然。”由此可见,崆峒剑法旨在追魂夺魄,力求一招定输赢,讲究的就是轻灵和速度。

康洪恩是一位剑道高手,既精于本门绝技,又武学广博,见识不凡。他见到贾相臣排出的演练阵法,又见到崆峒门弟子的精彩表演,大为感佩。不禁由衷地赞叹道:“金沙镇真不亏是咱们这一方的武林名镇,藏龙卧虎,名家辈出,这崆峒剑阵真是一绝,神了!”他的赞词还没有讲完,只见两个七星阵宛如两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摇头摆尾,张口探爪,左盘右旋地搅在了一起,倏而又高起低落,还原了初始的阵容,亮相当场。

在一阵阵紧锣密鼓的敲击声中,崆峒派的双龙阵如行云流水一般飘出了演武场,数百个精壮的武士如一群出山的猛虎一样翻滚跳跃着闯了上来,这些武士各执不同的兵器:有手执刀、枪、剑、戟的,有手执长槊短棒的,有手执单鞭双锏的,有舞动流星锤的,像天女散花一样落满了整个演武场。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