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舅舅来探亲 三
作者:湘水情怀      更新:2020-04-13 03:26      字数:3073

第十二章

不是别人,正是妹妹三杉一脚跨进了大门,因为她在外面看到了吉普车,早已在门外大声地叫道:“哥,是我哥回来了,哥!”

跟随其后的正是她老公艾林,只见她说道:"你看我多聪明,看到了吉普车,就好象看到了我哥,只有我哥才有资格坐小车,我打心眼里佩服哥哥的能耐。"她一口气说完。

杨一冰笑着道:“妹,你太夸张了,哥可没有你说的那么优秀哦!”

"怎么没有呢?你一个人十几岁出去闯荡,居然在一个知识分子单位当上了院长,我每次在人前谈起我哥,就无比的自豪。你说咱家,有谁能坐小车,只有你啊!"

“妹,你别乱说,哥可坐不到啊!这是公家的,我只是沾沾光才坐得到啊!”

“是啊!我佩服你有这个级别坐啊!这年代别说自己有车是奢望,单位有小车给坐那也显耀!能坐上小车那真是了不起。"

"三杉,哥说不过你了。哥趁能到长沙办事的机会回来,看久日不见的你们,心情愉悦。这回真好,刚好是元宵节。"

“是的,哥可是头回在家过节啊!艾林咱……”三杉在找寻艾林的身影,堂屋已不见他了。

其实,艾林趁兄妹说话间早出门去了。不一会儿功夫,他提了一只黑母鸡回来说道:"哥,真高兴你回来,这只鸡是我前几天刚从乡下带来的,我把它寄在分局食堂大妈那儿放养了好几天,真的就迎来了我家的贵客,今天正好下酒。"

"小艾啊,你也是太客气了,急急忙忙我还没带东西给你们呢?我的两个儿子在这里,你和妹还不知操了多少心。""哪里,哪里,应该的应该的。"

这就是这位一板一眼没有多话不善言辞梦学的父亲,他已走进去开始动手下厨了。

"小王,到车上把我带来的两瓶竹叶青拿下来,今个儿高兴我要和小艾喝个痛快。"

比过年还丰盛的满桌子菜,在艾林的好手艺下,不会就三下五除二的大功告成了。九酒今早满蓝子菜也象有着心灵感应一样迎接自己的儿子回家。看着那色香味全的菜肴她心情是特别舒畅。

难得在家吃上一顿饭的一冰也很尽兴,在家吃饭的感受就是不一样。桌上的两瓶酒已经喝得一滴不剩,艾林酒量不好,只打湿了口,真是佩服他俩的酒量。

一冰足足喝了有一瓶半没少,司机小王却喝到了满脸通红,而此刻的杨一冰却象没事人一样,还是那么的淡定自如,除了话更多一点,却好似不曾沾酒,若无其事。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真是无酒不餐。

梦学早已吃完,她望着眼前这位涛涛不绝,头发生得很上的额头宽阔的舅舅,开始在生疏中有些心生敬慕,她觉得他与众不同,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同,是气质吗,是形象吗?

她真的说不出感觉,她凝望着舅舅下巴上的那道长长的印痕,良久良久,坐边上的九酒看着正发呆望着舅舅的外孙女,她也不经意地向儿子望去,那道疤印仿佛是昨天才有的痕迹一样,记忆在她的脑海里是那么的清晰可见。

望着眼前奔五十的儿子,她只叹岁月的风风雨雨就如流光一样,弹指一飞间。经历磨难时,却又万般无奈,辛苦时却不知什么何日是尽头。

过去几十年的光阴,过程苦涩不忍回望!她顾然清楚,杨一冰并不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前面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了,那时她才十四岁,什么也不懂的就没了一个孩子。

她只知道哭,直到两年后的1926年又怀上了,这才正是杨一冰呱呱落地,那时她也才十六岁。也不是在这间木屋里,而是在那遥远的乡下诞下了眼前的这个儿子。

因为曾经失去儿子的心痛,让她格外用心地保护着这个孩子,只怕再有什么闪失。

这揭不开锅的一家子又哪什么可以给儿子来补充营养,她是惆怅的,木匠是心焦的。

木匠不得得在地主家拼命干活,总是想着多挣几个子,干活时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可一回到家里他就好像也虚脱了,往床上一倒,许久才能爬起来。

木匠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义无反顾,带着小儿子一家来到了城里,这木屋就是那小包工头的父亲亲手建了让他们得以立身安家。

木匠的父亲有三个子女,这一碗水他没有端平,只能把更多的爱给了小儿子,带着这门木匠的手艺让他在城里自谋出路。

他知道若是让儿子留在乡下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几个钱,其他子女眼红他也无可奈何,带着他们出乡也是别无选择为小儿子创造机会。

只是惭愧虽说自己是小包工头,可是也不是手头宽裕本事大的那种,在乡下等活干点事,如今能这样帮助着自己的小儿子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

在小儿子因为穷失去第一个孩子时,他的心就象刀割一样的剧烈,这也他们出来的最大的动力。

扬一冰的名字也正是他爷爷给起的,他希望他的命硬,可以抵抗任何的风吹雨打,火不能熔,冰不可化,坚不可摧。

当举家搬进木屋时,也并不是从地狱到天堂的改变了一切。在这人生地不熟,左右为难,找活无门路时甚至有着打退堂鼓的念头。

多亏不时看在眼里的父亲又给他们塞一口吃饭的钱,才以维持那段时日。

终于熬了过来是在一位同乡木匠的帮助下,他到了市总工会附近的一个学校做零活,工钱确实比乡下高很多,这才有了一线希望。

没想到也就是1927年他救下了现在是办事处主任刘和平当时的地下党员,这不能不说是前世注定,真是遇上他命中最大的贵人。

说来奇怪,自从那夜以后,他们一家的日子慢慢转好些了,他的零活没有间断过,不再饿肚子了。

杨一冰五岁那年,木匠带回了一本《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每天晚上睡在床上,木匠就念一段,虽然这读书也不多的他,有些他念了也不懂,但他知道这本书有很多教子做人的道理。

当然,杨一冰听得认真,看得也认真,他却又特别喜欢这三个字一蹦三个字一蹦象儿歌的书,他是如痴如醉地抱着它念来念去。

一年多下来已是倒背如流,虽然并不认识几个字,可熟能生巧地见字如面的熟悉着。

木匠一眼便知儿子爱读这本书,可是要供他读书,却又是那么的困难,冰雪聪明,过目不忘,来来去去,里面的字已没有他不认识的了。慢慢地里面的道理他幼小的心里懂了好多,这就是影响着他一生的《三字经》。

他不认识其他小孩,在家只粘着爸爸妈妈,独处时就会摆弄那些木工工具,这些工具他熟得不能再熟了。

偶然,会在家附近串一串。有一天,他去公厕的路上,忽地不知怎么就走进了一所有些破旧的大石头房子,里面好大好高,光线不是很好。

在角落里他发现一个光头,这个人穿着袍子双腿盘膝静静地坐在那儿,但他知道这是和尚。

曾经有一年过年的晚上,九酒带他去开福寺烧香,看到了和这个人一样打扮的人,他问九酒道:"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剃光头呢。"

"他们是出家的和尚,看破红尘。"

"红尘是什么,是红色的土吗?"

"不是,傻孩子,红尘是我们生活的人世间,纷纷扰扰的为了生存拼命的挣扎,劳碌奔波,优胜劣汰,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直到地球毁灭,红尘也随之而消失。"

至此,杨一冰才认真看了一下眼前这位女人,她的母亲,她仿佛看到的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而又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

孰不知她骨子里早已埋藏着高贵与生俱来,只是无人知哓,谁都无从去探寻她内心深处。

毕竟她是清朝大臣的孙女,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奔放的草原情怀,她的刚烈又如一匹脱疆的骏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丝毫祖籍的痕迹,在这滚滚红尘中淹没着她无尽的梦想。这匹脱疆的骏马终于停靠在长江以南,美丽的湘江河畔,结束了一个根是游牧民族,命是达官贵人,终又流离逃亡的生涯,她从心底感谢着小木匠给了她安定的生活。

即使穷,她也永远成为了小木匠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已不在是乌苏里江上的公主,她成为了湘江流水畔淡淡的一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