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案例解析
作者:夏千懿      更新:2020-11-05 17:44      字数:5228

习雅书已经连续做了数十次心理治疗,进展顺利,她的人格也获得了很好的成长,但是她父亲的突然去世,给她脆弱的神经造成了又一次冲击。

各种强烈而矛盾的情绪铺天盖地。

苏成华显然有些招架不住,也产生了强烈的负性反移情。

但是“善行”的职业道德告诉他,他不能放弃。

于是他写了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用邮箱发送给他的督导老师廖雨琛。

他在邮件中写道……

廖老师您好:

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来访者,在治疗她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同时我做了很多的思考,然有些地方仍然感到迷惘。我希望在下一步的治疗之中,能获得您的指点。

我现将这个案例的基本情况结合我的一些理解写成了一份案例报告,发送给您,希望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一看。等您有时间,盼望能与您讨论此案例。

报告内容如下:

《关于习女士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来访者习女士,中年女性,某大学心理辅导员,现休长假未工作。

来访者主诉:我对儿子的不耐烦、无爱。原生多子女家庭,父亲缺位,重男轻女。我自幼学习优秀,后来在大学期间开始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自己挣扎着勉强完成了大学学业。我经历过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出差频繁、聚少离多,后车祸死亡。第二任丈夫虽然能照顾我的生活,但我仍感其无法成为我的支撑,我的内心一直是空的,一直渴望寻找生命的依靠。

目的:1、想通过咨询了解自己对儿子无爱和不耐烦的原因。

2、情绪经常失控,做事比较冲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希望深入了解自己,获得心理的成长。

初步印象:来访者能主动发掘自己的内心,比较坦诚,她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水落石出。在了解了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相对应的情感之后,我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来访者依然反复纠结着她最初的问题,即对儿子不耐烦的问题,无法获得顿悟。似乎在她面前有一道厚厚的屏障,反射回了我给她的每一句解释。

对于她无法获得顿悟的原因,结合咨询所见,我的粗略分析如下:来访者无法获得修通和顿悟,究其原因,我认为,并非是她对精神分析不够敏感,而是因为她拒绝看清真相。

就像她曾经不愿意放弃她的优秀那样,现在她也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女强人身份。而这些完全是行走在潜意识层面的,她自己根本就无法察觉。

一、她不愿意放弃她的优秀,是她曾经的生存策略,也是她抑郁的推手。

她曾经的优秀是她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是一种自我防御策略。

我认为虽然她说并没有因此而讨好她的父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学习优异,让她在学校里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和偏爱,而来自于老师的关注和偏爱成了滋养她心灵的重要养料。

这也是她父母从未给过她爱,她仍然能够存活下来并且还能适当照顾母亲的需要的根本原因。

老师成了她生命中比父母更重要的客体,只可惜,经常变换的老师无法被她真正内化为她的自体中的自体客体,无法在没有外在客体的情况下持续为她的自我提供心灵支持以及内在的互动交流。

在中小学时期,老师几乎全方位在场,这掩盖了她心中无人的事实。

可是一旦她到了大学,老师便不会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全方位地给予学生关注,尤其是在高手林立的大学,个个学习都很不错,自己曾经的优秀就难以维持了,她面临着不得不从浪尖上跌落下来的事实。

而不再优秀对她来说就是失去老师关注和爱的资本,是她无法放弃的维生素。失去了优秀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外在客体。

这样维系她的心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外在客体丧失了,她的内心真正的空空如也,只剩一个羸弱而模糊的自我。

本就没有一个内化了的好客体为她的自我提供生命能量,现在原本能为她提供一点零星生命能量的外在客体也不存在了。

她曾苦苦挣扎过,但是最终都失败了,这让她彻底陷入了无力和绝望之中。孤独、痛苦、迷茫、无助随之而来,抑郁便应运而生了。

当抑郁症一旦成势,什么优不优秀的也就无暇顾及了。这时作为外在客体的老师的丧失激活了她童年早期母爱的缺失,因此,她的抑郁是有明显的人格基础的。

或者说她的情况并非她本人所一直认为的抑郁,也不像我一开始给她的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我觉得更可能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有点像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又好像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我在诊断上比较模糊,不敢妄下定论。

她那种心灵深处的沉重和坠落感也许正是潜意识深处的缺爱缺自体客体的空洞的吮吸。

而她的一直持续着的抑郁心境障碍,或是外显,或是潜伏着,但是无论是哪种,都会影响她对儿子的感情,她的心理能量需要分配给她的工作和家庭,更需要分配给她的抑郁,能留给儿子的还能有多少呢。对她来说,多了个儿子就相当于多了个讨债鬼罢了。

二、她不愿意放弃自己女强人的感觉

她把儿子当成烦恼,无爱,不亲,除了因为她的抑郁心境的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讨论。

儿子是她成为女强人道路上的累赘。她说她从小到大一直紧绷着,因为父母不能依靠,就只能靠自己努力养活自己、甚者养活家人,一刻也不敢放松。

唯有拼命工作赚钱,内心才有安全感。儿子不是出生在期待之中,甚者影响了工作,成了累赘,破坏了她内心的安全感,进而引起了她的烦躁,甚者是敌视。

儿子是一个情感投射下的牺牲品。从儿子一出生,她便对儿子没有爱,只有责任,没有亲密感。甚者还有一种不耐烦,而这种不耐烦随着儿子的成长以及自己生活事件的增加,逐渐加强,甚者有一种强烈的愤怒存在,发展到甚者不能听到儿子的声音。

不得不说她的儿子很无辜。她对孩子的不耐烦和愤怒并非来自于儿子本身,因为儿子本身很优秀。

因此,只能说,在她眼里,她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已经被她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的男人附体了。

也就是说,她把她对生命中的其他几个男性形象的感情投射到了她儿子身上了。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男性几乎都是缺位的,让他失望的和愤怒的。

首先,她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父亲。

我认为,一个孩子人格的健全,除了需要一个能时刻察觉她的需要的母亲让她成全她共生期的全能感之外,在分离—个体化时期,她还需要一位强大的父亲来成全她对理想化客体的需要,用来抵御全能感失去之后的弱小无力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恐惧(不安全感)。

我在这里强调了父亲,但是我并没有否认母亲,母亲依然存在于她的生命里,同样是她的最重要的理想化客体。父母共同承担起了她的理想化客体任务,是她发展出正常人格的基础。

对母亲的理想化和认同,成了她对自己女性形象的认同的基础,而对父亲的理想化和认同,成了她人格中男性气质的基础,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阿尼姆斯。

从她的主诉中可以得知,她的母亲并没有承担起她的理想化和认同的重任,对她照顾上的缺失,对家庭照顾上的无力,对丈夫在家庭中缺位的无能为力和懦弱,多子女家庭,能分给子女的爱的稀少。

这些都无法满足她对母亲理想化和认同的需要。而父亲,缺位于家庭,没有尽到照顾妻女的责任,仅有的对子女的爱还都全部给了家中的弟弟(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这让她对父亲失望和愤怒,同时还会引起她对得到了父爱的弟弟的嫉妒和愤怒。

她没有办法理想化父亲,更没有办法认同父亲,于是在面对母亲的艰辛不易的时候,对父亲进行了反向形成,自己替代了本应合格的父亲的角色,照顾起了母亲。

从储爱槽理论上来说,她们母女之间的爱并不是正常的从母亲流向子女,反而是从子女向母亲的反向流动。这样必然会使她原本空虚的储爱槽更加的匮乏甚者被透支。

其次,她的弟弟虽说不是她生命中的最重要的男性,但是仍作为男性形象让她感到嫉妒和愤恨,就因为他弟弟是个男孩,分走了几乎全部的父爱,而这些父爱中原本应该有属于她的一部分。

她说她喜欢探春,探春曾感叹自己命薄,庶出,还是个女孩子,不会被重视,前途堪忧,她说但凡自己是个男人,必然要出去创出一番名堂来。

另外探春很具男子气概,也很有能力,能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将当家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而又有创新精神。

庶出(被忽略)、女孩(家里重男轻女)、具有男子气概、希望自己是个男人、当家(女强人)等这些特点她和探春竟是那样的相像。也许她看到了探春就像是看到了自己,或者说探春镜映了她,因此她会那么喜欢探春,原因应该在此。

希望自己是个男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认同。在她心里,女性是软弱的,可怜的,薄命的,被忽视的,还需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再次、她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男性——她的第一任爱人

从她的主诉中可以得知,她的爱人经常因工作原因出差,夫妻常常两地分居,爱人不仅无法帮助她照顾家庭生活,不能给她踏实的依靠,还常常让她相思等待,承受孤独。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仍然要靠她自己,柴米油盐、斧棍锤叉、电器水暖,各方面的运转维修都靠她一个人,本是一个女娇娥,偏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最终得来的不是独立的幸福感,而是无依无靠的委屈与辛酸。在这一段婚姻生活中,对爱人应该是有思念、有爱、有不满、有失望,甚者是有恨的,意识中的“不应有恨”,但是抵不住那月亮总是“常向别时圆”。

而爱人的后来遭遇车祸去世,将她心中原本有的全部情感推向了顶峰,对爱人原本也许并不浓烈的爱变得更加鲜明浓烈,因为往着不可追,失去难再得,思念加深。

恨也更加的异军突起,因为爱人死亡了。死亡是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最严重的背叛,背叛了曾经白头偕老的誓言;死亡是一场最彻底的遗弃,以后的人生路再也无法给她陪伴。

曾经的遗憾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还将未来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在她一个女人本已不堪重负的柔弱的肩上。

他让她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还要让她出面为他处理车祸留下的烂摊子,长时间的事故处理以及车辆处理可以说耗尽了她最后一点心理能量。

在她被重担压垮的时候,她对抛弃她独自死亡的爱人应该是充满愤怒的。

这个向来不太靠得住的男人这回彻底让她失望了。她的生命能量也在这一次变故中被消耗殆尽了。

虽然后来又再婚,现在的爱人对她还算不错,能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但是她仍然不满意,感觉内心是空的,感觉自己的孤独的、无依无靠的。

我想她的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她现在的爱人做的不够好,而是曾经生命中的亏空太巨大,她现在的爱人根本就无法填充,毕竟是隔了时空,今天的水解不了昨天的渴。

她生命中的男人是那样的让她受伤、让她失望,可是,偏偏她生的又是个儿子。她对儿子怎么还能爱得起来?

她潜意识中的东西太多太强大了,无法不投射到儿子身上。若她当初生的是个女儿,也许情况会稍微好些,她便不会把令人失望愤怒的男性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

相反,如果她生的是个女儿,她可能会将对母亲的同情怜悯之情投射到女儿身上而对她极尽照顾之能事。

这让我想起了《危险方法》中的萨宾娜·施皮尔赖因,因早年遭受过父亲的创伤,即使后来康复了,但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她仍然很担心自己会生个男孩。

最终她很庆幸自己生的是女儿,且两个都是女儿,否则,生男孩对她来说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可以简单将她对儿子的不耐烦和愤怒概括如下:

自身的抑郁和人格缺陷。

将对父亲的失望投射到儿子身上,看到儿子便会激起对父亲的厌烦和愤怒,潜意识中这种失望厌烦和愤怒便成了她对儿子的感情。

将对弟弟的嫉妒之情投射到儿子身上。她会在无意识之中对已经、可能或者将要获得爱的儿子感到嫉妒,进而引发愤怒并进一步撤走对儿子的可能的爱。潜台词是,我自己都没有得到过爱,你凭什么得到爱?

将对第一任爱人的失望和愤怒投射到了儿子身上。

自身的爱的匮乏,让儿子对她的任何情感索取都成了对她的索命。每个生命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面对儿子的情感索取,她的耗竭感会更加的严重,最后为了自我保存,她产生了逃入深山的念头。遁世表达的是对这个世界最彻底的绝望,也是对自身最后的保护。

亲密关系,她在幼年时从来没有与她的母亲建立起亲密关系,生命中没有这一项可供参考的模板,她无法和她的儿子建立起情感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和儿子建立起亲密关系。

她对儿子的责任和照顾都是出于理性,是解离了情感的。如此,再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不是爱,心中本无爱,她还怎么去爱?

这六个方面的原因,第五第六点是根本原因,而前面四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重了她对儿子的不耐烦和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