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作者:潘小纯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95

二先生听过大先生的叮嘱,要他不能把日本朋友进府的事情去和毅司令、医生说,否则的话,吉府是反日还是亲日,会让外人搞不明白,这可是要出大事的。老过当面承诺,可在心里另有想法,他的意思没必要跟大先生这种书呆子说去。老过晚上歇在自己房中,他突然想起自己离开吉府到麦积谷去考古,直到今天,都没见着雪芽儿。早晨起床,用过早饭,二先生去了当铺,在当铺,二先生倒是遇见了雪芽儿,他一见人就问:“你这几天都躲哪儿去了?不见人影。现在怎么又来了当铺,你到这儿来干吗呢?干吗来了这儿?”“爷,我一直呆在府里,没离开过半步。前些日子爷去城外开挖坟头,自己出府去了,爷不在府里,怎么知道我躲起来了?”“我问了别的小厮,他们都这么说。”“说什么?”“说你不知道躲在了哪里。”正说着,芳儿从堂后跑出来,他不知道二先生突然来了当铺,见二先生站在当铺外堂间,才收住脚步,低声叫了声爷。二先生见是芳儿,说:“铺子里两位师傅都随我去了外面做考古的事,这儿人手紧,你在铺子里也做了几年,有些小事情可以自己决断去做。”芳儿点头,好一会儿没话说。

二先生去办公室里转了一圈,出来后又叫上小厮,去库房看了看。回到店堂,叫过来郭托子、季托子,跟他们说了一些事情,最后二先生说:“郭托子年岁大了,就不去谷里帮忙,季托子要去的,你们三人转着圈跟我去谷里老坟头。这儿现在由郭托子当家,我得空会跑回来瞧瞧的。老坟头那儿还没大破土,只选了两、三处地挖掘,东西还没见到。跟日本人做事,心中没底,心中没底呵。”郭托子说:“从我们这儿派出去的人在那儿干活,日本人出不出工资?”“这事你们甭操心,反正你们每月薪水由府里给。”郭托子听罢,在嘴里“嗯”了一声,便没了话。

老坟头的挖掘进入第六天。石头一块块被撬开,在石头四周充满了粘性很大的泥土,这种泥土被古人用重量很大的器物压实,而且是填一层泥土,压一层泥土,而且在泥土中还掺入其它一些物质,使泥土的结合变得更为紧密。石头层的厚薄,根据古坟中被葬之人身份地位的不同,根据墓葬人家经济状况的不同,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殡葬习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村民们用各种粗细长短不一的铁制工具,连敲带撬,将一块块被堆垒起来、又稳稳嵌在粘性泥土里的石块慢慢解下,再把石块放在竹筐里,用骡车把它们运往专门囤积此物的一处空地上。

这么做了一段时间,日本教授川次郎觉得不行,脑子有了想法,他把二先生叫到一边,说,每座被挖开的坟墓,从里面挖出的东西,都需要被编号,要分开放,一座坟墓相应有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可大可小,空地本身也需编号,一对一,今后只要查号,很顺利就能查到某件出土文物是从哪座坟墓里出来的。“关于这些杂务,你只需跟那几位师傅说去。”二先生对川次郎说。他要他去找那几位托子。川次郎又跟王托子、冯托子说了此事。以后季托子来谷里,川次郎又书呆子气十足地像一口走时准确的大钟一样对季托子说了自己的想法。“挖出的东西要被归在相应一个空地上……连挖出的石块也要放进去?”季托子乘日本人不在,有一次和二先生说。二先生起先不表态,没自个儿的看法,他也不是像川次郎那样的文物专家,也没像几位托子那样跑过文物市场,听了季托子说,二先生最后慢慢说:“你们要么全听日本人的,要么去跟日本人商量。按照计划,把老坟头里的古墓都挖一遍,吉府拿到几件重量级文物,这事就算过去了,能向彩主儿交待了。”

川次郎每天都蹲在被挖开的墓穴旁,他身上穿的衣服和一个挖土做小工的中国农民一样,起先他头上没戴草帽,秃顶脑袋在阳光下移动,油脂外泄严重,这在工地上肯定是唯一一个能吸引人去注意的油亮光源,直到川次郎戴了草帽,光源才在人们视野中消失。川次郎那天蹲在一个坟头边,嘴里说了一阵日语,在边上的人听他说日语,据他们后来描述,就跟听从风中传来的山林杂音或听众鸟乱鸣差不多。“这些都是高岗土,是我们日本的高岗土,”川次郎走到王托子身旁说,“看着这种泥土,我觉着自己是回到了故乡。中国的原话:故乡离不了。”王托子在杂乱的坟墓土堆旁没站稳身子,身体不时要晃几下。王托子说:“不是这样说的,文字不对,原文是这样:故土难离。”“就不兴有第二句啦?”“不兴有,就是这句‘故土难离’。”“王先生。”“不,你叫我托子就得。”“王托子先生,这儿都是高岗土。”“就是这种泥土。你所说的‘高岗土’,我们不懂,从来没听说过。你的中国话是不是说得有点问题?高岗土?什么土叫‘高岗土’?”“就是用来封锁坟墓的土壤。”“我们中国人是用夯土层来封锁墓穴的。在日本,夯土就叫‘高岗土’?是吗?”“夯土?”“是人工做成的一种土壤,用份量重的器物将泥土夯实,泥土中掺入其它东西,比如放入草茎草根,放入芦苇杆,放入贝壳,等等,可能还会放一些小陶片小砖片在泥土里面。”“放不放面粉?”“不是放面粉,是放糯米粉,但这种泥土不会用在建造坟墓上,而要用在建造高大结实的城墙上面。”“这不就是我们日本的高岗土吗?在这儿的坟墓中,就是在墓穴四周,就在那一带,”川次郎指着一座坟墓的墓道说,“你看那儿,那儿一片,带着一点颜色的那一圈,这些泥土就是我们日本的高岗土。”“你的中国话不行,有问题,”王托子心里在骂:狗日的日本人,嘴上却说,“你的中国话要跟我们学。这儿明明是中国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的坟墓,用的都是中国泥土,哪儿来的‘日本高岗土’?再说了,什么是高岗土?到底什么泥土是你所说的高岗土?”“我的心里明白,你的心里糊涂,大大的糊涂。”“日本人,”王托子用本地话说,“在日本人中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主儿?”“高岗土很粘,适合造坟,围墙壁,雨水冲不垮,太阳晒不垮。”“晒不烂。”“是太阳的光在照着高岗土。时间不管有多长,高岗土都不会被阳光晒垮。”“不叫‘晒不垮’,是晒不烂,晒不倒。”“倒下了,就是垮下来了,晒不倒,就是晒不垮。”“你们日本也有如此明亮热闹的太阳光?”“热烈的太阳光。”“是热闹的太阳光。你的中国话不行。”“热闹就是热烈。”“这是你们日本人的‘热闹’和‘热烈’。”“我的心里统统的明白。你们建造坟墓用了我们日本的高岗土。”“不是我们,我们都还活着,还不用去造坟,就是要造坟,也是在本地取得材料,去建造坟墓。中国的古人怎会驾着小船,跑到你们日本去取土壤,再回中国来造自己的坟墓?这要花多少银子?”“中国也有高岗土。”“是粘土。”王托子和川次郎站在坟墓边谈着话。

在墓底深处,挖墓人似乎发现了一样东西,他们向王托子招手,叫他下来看看,是件什么随葬物品。王托子与川次郎沿着农民摆好的木梯,下到墓穴里。东西还没被全部挖出来,因此整个面貌还不是很清楚。川次郎指挥人从四周围慢慢将东西上面的土剥去,剥一段,用毛刷子刷一段,又让人去上面提一小桶清水,吊到坟墓里来,用刷子沾上水,把文物露出土的那部份刷净,看它到底是件什么东西。王托子的指甲里钻满了黄土,手心里也是黄土,到一定时候,王托子看清楚了,这件东西应该是由两个部件组成,也是泥塑的,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这类东西特别多,但具体叫什么,王托子却不甚明白,他不说东西名称,只说了一个地名,他说:“在苏北地区就有这类随葬物品被发现。”川次郎问:“苏北在哪儿?”王托子笑着说:“在苏北地区……我们去那儿看人掘古坟,经常会见到这种用泥土塑成的破东西,上面有个小人在牵马,下面托个底座,上下可以分离,没多大意思,想不到在老坟头挖了几天,都是些无价值的东西被挖了出来,怎么说也应该弄几件青铜器出来。”“或是陶器也行,”川次郎跟着说,“陶器也行。”王托子说:“瓷器更好,特别是青花瓷。”川次郎直起腰,朝正在被人挖着的文物看着,说:“是一件不错的文物,南北朝时期的随葬品,普通人家的墓葬也就是这样了。青花瓷?在这片墓地里可不会有青花瓷出现,南北朝没有这种东西。”

他俩爬出墓穴,走到相对于这座坟墓的旁边地上,从这座坟墓里掘出的石块等物都按照川次郎的指导,被编了号,放在一处空地里。川次郎在空地里找墓碑,没找到。但在旁边的空地里找到一块北齐的墓碑,再去看坟墓原址,两座墓挨得很近。川次郎拿了从两座坟墓中起出的石块、泥土作比较,两方面都相似。他据此推断,这座挖出了泥塑随葬品的坟墓,它的年代应该与旁边那座坟墓的年代差不多。川次郎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王托子,王托子摇头。川次郎见他摇头,以为他不同意自己的看法,便问:“你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依据了什么,你对我摇头?”王托子用土话说:“这个日本人。”川次郎听不懂。王托子于是不说土话,他说:“我摇头还要有依据吗?”“王先生摇头应该是有依据的。不然怎可在考古挖掘现场对人摇头?”“你刚才跟我说的事,我根本不懂,我的不懂,你可明白?”“你是不懂,才摇头的?我以为你是不同意我的推断,才摇头否定我的。”“我们吉府做当铺生意,不研究文物。在我们的当铺里,北齐南齐的文物都没有。”“不应该这么叫,‘北齐’,有,‘南齐’,不能这么叫,就叫‘齐’。”“我不是来这儿进行考古发掘的,我是跟着二先生来坟墓间转转看看的。”

等坟墓里泥塑物品被挖出来,农民将它放在空地上,川次郎俯身看,果然跟王托子说的一样,是上下两层组合,上面塑着一个小人牵着一头似羊如牛的动物,下面是一个托底,圆形,有一定厚度,这件东西用手捏成,在器物外形上还留有捏泥人的手指印,周身为素体,制作比较粗糙。川次郎请王托子过来。王托子先称自己不懂文物,后见了东西,又说这件文物以前见过,在苏北乡村间出土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坟墓随葬品中就有这类东西,而且很多。川次郎听王托子说得如此肯定,沉思了一会儿,说:“王先生还说自己不懂考古,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川次郎仍在沉思,如果王托子所言正确,这座坟墓很可能就是一座汉墓,它与旁边的北齐墓表面上彼此挨得近,却不是同一个时期的墓葬,它们俩只是表面位置挨得很近而已。

川次郎似乎已经有了结论。他找到二先生,提出要在现场建一个简易棚屋,可以去附近山脚下砍些树木,粗的细的都要砍一些,完了,将树干树枝晒干,退皮,表面刨光,再根据每根东西在建造棚屋过程中所派用场不同,让工匠将其截短,或加捆绑带增长。

二先生一边按照川次郎吩咐,派人去山边伐木,一边又在心里暗暗对日本人对于工作的细致,对于工作投入热情的程度之深感到吃惊。

树木被拖来现场,这个现场就在被挖出的北齐坟墓附近。农民用刀剥掉树皮,打掉树上叶子,有太阳光时,就将盖树木的布掀开,让太阳光晒,没几日,树干被蒸发掉了不少水分,可以用来搭建棚屋了。川次郎弄了张草图来,他要求建棚屋的当地农民按照图纸建造,因为出土文物对气候、空气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在谷里古墓发掘现场,虽然受到很多条件限制,但川次郎还是会有许多标准来要求这次考古工作。

这次发掘古墓,至今还没出现绸绢、竹木之类的文物,要是真有这类物品从坟墓里被挖出来,按照麦积谷老坟头的实际环境,这些东西都难保全,都会不同程度受到新环境的破坏。

棚屋一共建了六、七间。在棚屋外围还添加了一排粗木立柱,立柱之间用铁丝、绳索缠绕,防止夜里有小偷钻入棚屋,盗取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