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朝议之争
作者:林宝之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55

汉武帝在龙椅上坐定,左边的黄衣内侍叫道:“皇上有旨,列位群臣,谁有本奏?”

左边转出一人:“大行令郭春有本要奏!”

武帝轻轻点头:“准!”

郭春躬身道:“谢圣上,臣日前碰到一人,来自塞外,是大月氏人,据他所讲,大月氏被匈奴攻破,大月王也被匈奴右贤王所杀,头骨被制作成酒器,大月40万族人被迫离开河西,一路西迁。”

此言一出,顿时朝堂嘘声四起,武帝眉头微皱:“此言可真?”众人皆静。

郭春躬身道:“臣已多方查证,确凿无疑!”

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张谦暗暗好笑,此消息武帝绝非这个时候才知道,否则也不至于传旨让他入宫,他乃是有意借郭春之口说出而已。

右边一名武将出列:“圣上,臣以为,匈奴多年来边境骚扰不断,因大月氏坐据河西,一直未能越界,现大月氏已亡国,匈奴必犯我境,边境急需增兵防范!”

左边一名老者出列:“圣上,匈奴兵多将广,能征善战,大月氏百万族人都难逃失败命运,40万族人尚且不战而逃,足以说明匈奴的强大,我朝当与其修好,以策万全!”

第一个讲和派出来了?张谦盯着他,略胖,五十岁左右,一双眼睛倒是贼光闪闪的,看起来挺精明,却是愚蠢!只怕也是不了解新皇的性格才会贸然讲和!这个不识时务的胖子是谁?

郭春摇头:“韩大人有所不知,匈奴素来贪得无厌,而且毫无信用可言,今日和明日战,边境苦不堪言,战士也屡遭毒手,对这类贼子,又焉能再和?唯战而已!”

韩大人?御史大夫韩安国?

这话一说,等于是拉开了战与和的大旗,顿时双方各有附和者,武将这边多主张战,而文官那边则多主张和,长官令窦婴眉头紧锁,一直没有发言,张谦冷眼旁观,看到武帝脸上若有所思的表情,他终于明白了武帝的想法,他是想借这个话题探明自己部下对匈奴的真实意图,如果这个话题由他自己提出,众人当然会不约而同地赞同,由大行令这个不大不小的官员提出,就能引发争议,在这争议中,他才能确定将来手下人如何用!

妙!役人必先知人,年纪轻轻的十六岁少年就能如此老到,让张谦颇有几分惭愧。

争辩在郭春与韩安国之中展开,两人脸已微红。

韩安国大声说:“匈奴之势大行令不可不知,昔日以高祖之武勇尚有白登之围,归来后也留有遗言:匈奴不可轻取!”

厉害!郭春再争辩下去就是对抗高祖刘邦了!但郭春岂是省油灯,侃侃而谈:“高祖只言不可轻取,并非不可取!一字之隔,意思天差地别!昔日赵国抗击匈奴数十年,成功守卫自己的家园,这件史实大人可知晓?”

“当然!”韩安国自然不会连这都不知道:“但是,赵国是赵国,本朝已是汉朝!”言下之意也挺厉害,殿堂之上妄议前朝英勇事迹乃是一个大忌。

郭春缓缓地说:“那么,韩大人认为,赵国强还是本朝强?”

这哪有选择的余地?韩安国一口就答:“圣上英明勇武,远非赵王所及,本朝之强盛亦是前朝所未有!”

郭春笑了:“这不就对了?本朝君主英明、国库充盈、战士能征善战,无一不比赵国强胜百倍,赵国能抗击匈奴数十年,焉知我朝就不能一举打败强敌?”

韩安国无言!主和派全部无言!没有人能反对他的话,反对就等于否认本朝的强盛!好厉害的一套说辞,张谦有了深深的感慨,谁说古代没有人才?这样的话就算是他都未必能说得出来,引经据典,偏偏无懈可击!

武帝点头:“郭爱卿言之有理,本朝焉能惧怕匈奴?”

金口一开,战已成定局!

众人皆静,很快一齐附和:“圣上英明!”

武帝缓缓地扫视群臣:“各位爱卿,谁有破敌妙策?”

左边一人站出:“圣上,臣受刚才郭大人启发,倒有一条妙计!”

“赵爱卿请讲!”

赵爱卿?当是武帝的老师赵绾了!

赵绾躬身道:“圣上,大月氏虽被打败,但势力犹在,40万族人,实力不容轻视,我朝何不派出一能人,一路西行,追上大月氏,与其联手夹击匈奴?此举若成,必可断匈奴右臂!”

郭春点头:“赵大人此计大妙,大月原在大汉与匈奴之间,饱受匈奴欺凌,此时更是亡族杀主之恨,到了匈奴之右,与大汉夹击,比原来的单方面抗击效果更佳!”

来了,正题来了,张谦目光中精光闪烁,他在等待武帝发出那美妙的声音:“哪位大英雄愿往?”

窦婴却开口了:“不可!……圣上,与亡族之人联系,大不吉,臣赞成对匈奴以战为主,但不赞成派使西行!太后也不会赞成!”

这个老家伙一开口就唱对台戏,而且他一开口分量却非比寻常,不但他本人是众官之首,而且他还搬出了太后!张谦敏感地注意到,这老家伙一提到太后,武帝的眉毛跳动了一下,脸色却丝毫没有改变。

坏了!这老家伙要坏自己的西游路!

百官皆静!涉及到太后与窦婴的意见,没有人敢再坚持,张谦头脑中飞速地转着念头,他想到了圣旨,这圣旨有些不寻常,没有写明是要他办什么事情,原因难道就在这中间,只因为武帝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得到太后的允许?他才不敢私自下令?他是历史系出身的,对窦太后的专政还是有所了解的,汉武帝初年的确事事受制,难道连出使西域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这老太婆都不同意?她究竟是怎么想的?

有些事情与历史记载完全合拍,但有些事情却又似是而非,张谦略有几分惶恐,莫非自己的到来已经在悄悄地改变历史?他有一点想到了,让他进京的确是汉武帝个人的意见,太后不同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根本不同意对匈奴用兵,大的主旨一背离,中间的细节自然全都不同。

两大首脑意见相左,汉武帝没有象以前一样屈服,而是巧妙地改变,终于成功地向她争取了一个政策,就是:将这个战与和的大方向交给群臣朝议,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其实,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大问题的决策问题,汉武帝要借这个朝议分清谁是自己的人,谁是太后的人!所以这次朝议其实是他执政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朝议。

在这一场关键的战役中,他凭借郭春巧妙的说辞为自己赢得了一场胜利!太后安排的一着关键的棋子没有发挥作用,就是最高长官窦婴,原因只在于郭春的一番话的确让他无从下手。等到汉武帝一表态,他再说什么都迟了,但现在,他不能再等下去,不然,太后非怪罪不可。

他选择的焦点就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深信的话题:亡族之人决不可交!

人家族都亡了,首领被杀,头骨制成喝酒的杯子,是多么恐怖而又不吉利的事情?这样的族人,还有什么好结交的?避之唯恐不及!

在封建社会,避讳的东西太多,朝堂之上,最大的忌讳就是与“灭国亡族”有关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