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95

孙坚共有五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此外还有一个“庶子”孙朗,又名孙仁。孙策之所以临终前传位于孙权,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诸弟中孙权的年纪最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孙权的表现一直不错,孙策很看好他。

说孙权年纪大也只是相对的,这一年他才十九岁。《江表传》说他“性度宏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跟孙策一起参加各种会议时经常能提出一些好计谋,孙策“甚奇之”,并且“自以为不及也”。每次孙策宴请诸将都要带上孙权,还常对他说在座的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手下,“此诸君,汝之将也”。看来孙策早就想传位于孙权了。

《三国演义》和很多民间传说都说孙权“碧眼紫髯”,很多人以此臆断孙权有外国血统。项飞特意查了史书,可以肯定地说绝无此事。孙权的父亲是孙坚,母亲吴氏是吴人,都是纯正的中国血统。至于孙权的“碧眼紫髯”可能是艺术加工的结果,而且《水浒传》里有个赤发鬼刘唐,曹操有个黄髯儿曹彰他们都不是外国血统,不可臆断。最重要的是史书关于孙权相貌的记载没那么夸张,《江表传》只说他“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可能这是“碧目”的由来吧?

孙策刚死,孙权还没来得及哭,张昭就发挥了顾命大臣的作用。他制止了孙权哭丧,让他“易服,上马”,“出巡军”,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宣示孙权的合法地位,二是稳定众心。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正确的。没多久周瑜也赶回来了。虽然史书中没说孙策留下了“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遗言,但孙权对周瑜确实非常倚重。周瑜回来后,孙权就把他留在身边,与张昭“共掌众事”,应该说这一文一武配合得还是不错。孙策刚得江东时间不长,一些地方豪帅还没有臣服,州郡的一些人才还没被完全笼络,孙策一死,年纪轻轻的孙权上台,大家都觉得心里没底,一时间人心浮动,各有打算。多亏了张昭、周瑜,他们认为孙权“可与共成大事”,所以全心全意地效力。并推荐了一批能人,鲁肃、诸葛瑾等才俊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孙权身边的。曹操听说孙策死了,也打算趁机兵发江东。幸好当时孙策的谋士张纮在许都公干,他及时劝说曹操打消了这个念头。其实项飞认为曹操这时正与袁绍在官渡对峙,难以抽身,所谓兵发江东可能也就是一说。不过曹操做事从不含糊,能打的时候决不手软,不能打的时候就要安抚,而且安抚得你舒舒服服。于是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尤其是张昭的影响下,人心渐渐安定下来,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

可是并不是所有臣服于孙策的人都愿意接受孙权的领导,庐江太守李术就是个例子。当年孙策打跑了前庐江太守刘勋之后,就表李术为庐江太守,镇守皖城。按说李术也应该算孙策的心腹人了,可是孙策死后李术不愿接受孙权的领导,想要另立山头,自己单干。他招纳了一批从孙权那里跑出来的人,孙权就写信让他把这些人交回来。李术拒不执行,他在给孙权的回信里有这样一句“有德见归,无德见叛”,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有德,孙权无德。孙权大怒,立刻派兵攻打皖城。在发兵前,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列举了李术的罪状,然后委婉的请求曹操不要管这件事——即使李术来求救。

大军一到皖城,李术就派人向曹操求救,同时闭门自守。曹操可能是无暇顾及江东,也可能是认为李术没有战略价值,不值得为他与孙权翻脸,反正是没管这事,既不救李术,也不帮孙权,其实他不救李术就是帮孙权了。李术在城中度日如年,最后粮食也没了,妇女们只好和泥丸吞吃果腹。最后终于城破,孙权大军不但杀了李术,还屠皖城。这是《江表传》的记载,应该准确,但是没说这次战斗的主帅是谁。屠城的目的可能是威慑后来者,以儆效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江东境内逐渐安定下来。可是内忧刚平息,外患又来了。建安七年,曹操给孙权写信让他送子为质。当时曹操刚打败袁绍,风头正劲,孙权虽不愿送质可也不愿与曹操撕破面皮,于是就与大家商议。张昭等人“犹豫不能决”。孙权本意不愿送质,他见大家定不下来,就带着周瑜去见母亲。周瑜当着孙权母亲的面力陈不能送质的理由,博得老夫人的欢心,她对孙权说周瑜与你哥哥孙策同岁,只小一个月,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你也要“兄事之”。最后孙权决定“不送质”。

曹操忙于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暂时没工夫考虑东吴,孙权就抓紧时间发展力量。分别于建安八年和建安十二年两次攻打镇守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虽然小有斩获但始终没能攻下江夏。建安十三年孙权又一次兵发江夏,黄祖派都督陈就带水军迎战。时任平北都尉的吕蒙奋勇作战,“亲枭就首”,黄祖军立刻被击溃,凌统、董袭趁势攻取江夏,“遂屠其城”。黄祖“挺身逃亡”,最后被一个叫冯则的“骑士”追上了,“枭其首”。黄祖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死于甘宁之手,而是死于名不见经传的“骑士”冯则之手。项飞简单查了一下史书,没见到关于“冯则”的其他记载和说明,而且以他“骑士”的身份来看他应该不是将军,可能连个小头目都不是,只是个普通骑兵。他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就是因为他闪光了那一次,以此度之,我等普通人也会有名垂史册的机会,关键看你能否把握住机会。

孙权打败了黄祖,又趁热打铁攻取了附近的一些郡县,随即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版图。同年,曹操挥师南下,直奔荆州,就在这紧要关头荆州牧刘表却病死了。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刻派鲁肃到荆州以吊丧为名打探虚实。结果鲁肃还没到荆州曹操先到了,刘表的继任者刘琮痛痛快快地就投降了。这样一来鲁肃也没必要去荆州了,他又转道去找刘备。刘备此时刚被曹操杀败,无处可去,鲁肃的到来又给了他一线希望。鲁肃转达了孙权的意思,“为陈成败”,提出合力拒曹,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谁都看得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江东。刘备当然没意见,于是就派诸葛亮与鲁肃一同赶往江东,去见孙权。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到了江东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权共同拒曹。《三国志》没这样说,但诸葛亮江东之行确实促成了孙刘联盟,这应该是他立的第一件大功。其实孙权一直主战,他所担心的只是能不能打得赢。《江表传》记载,曹操此时给孙权写了封信。在信中,曹操极力渲染自己的实力,自称大军八十万,然后就劝孙权投降。孙权把信给众手下看,大家“莫不响震失色”。

这时孙权的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这一派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是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孙权虽然主战,却也是顾虑重重,而且他对张昭此时的表现非常失望。孙权一直对张昭很尊重,以师事之,他万万没想到张昭会主张投降。后来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孙权对张昭也依然尊敬、依然倚重,但心里总是不能释怀,在不同场合几次提起这事,搞得张昭很是不爽。其实张昭主降倒不是不忠于孙权,只是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已,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证明张昭是错了,但不是叛了。孙权心里也明白这一点,可就是不肯原谅张昭,这也是孙权称帝后张昭始终不能拜相的原因。而孙权对周瑜、鲁肃的主战非常满意,甚至是感激。他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对这两个人说过一样的话:“(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此天以君授孤也!”

既然决定开打,孙权毫不犹豫派周瑜和程普分别为左、右都督,各领兵万人抗拒曹操。于是双方在赤壁展开大战,曹军大败,曹操一直退回南郡。关于此役后文会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