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40

司马师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谁来当皇帝。当然不会是他自己,因为时机还远不成熟,他要在宗室中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彭城王曹据,但由于郭太后的反对,最后司马师让步了,按照郭太后的意思,选择了高贵乡公曹髦。那么太后为什么要反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辈分太高了,与魏文帝曹丕平辈,是被废掉的曹芳的爷爷辈的人物,郭太后的老公魏明帝曹叡应该称其为叔叔,当然也是郭太后的叔叔。如果他当了皇帝,这人物关系就太乱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郭太后怎么办?总不能让叔叔管侄媳妇叫太后吧?用太后的话说“我当何之”?该把我放到什么位置?后来大家一商量,最后决定选择高贵乡公曹髦,他是魏明帝曹叡弟弟的儿子,与曹芳平辈,避免了上述矛盾,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年纪小。

但是项飞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其实选择曹髦根本就是司马师的主意,只不过由太后提出来更好一些。年幼的曹髦继位对司马师把持朝政当然有利,而且对一个小孩子也用不着刻意提防,谅他小小年纪也不能把自己怎样。当然,像智擒鳌拜的康熙那样的少年英主是几千年才出一个,不会那么巧让自己遇上了。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司马师才提出曹据这个辈分高得吓人的候选人,以便于大家反对,然后由太后提出另一个候选人曹髦,获得全票通过。这样既顺理成章,又不会授人以柄,高!实在是高!!

公元254年,曹髦即位,这一年他十一岁,改年号为正元元年。曹髦上任伊始就重赏司马师,“以彰元勋”。《晋书》记载,司马师本意不愿立曹髦为帝,只是郭太后一再坚持才不得不同意,所以他一直看不上曹髦。后来又听说曹髦在接受皇帝的御玺时“惰举趾高”,更加“忧之”,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公开训诫他。可是《三国志》却说,曹髦一直彬彬有礼,小心谨慎,对百官也很有礼貌,使大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在举行即位典礼时,百官“欣欣焉”。《魏氏春秋》的记载与《晋书》相差更远,它说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司马师私下里问亲信:“上何如主也?”当时钟会正好在一旁,他急忙回答:“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钟会对十一岁的曹髦评价很高,说他文才与曹植有一拼,武略堪比曹操。司马师一听,说:“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他嘴上这样说,不知道心里怎么想。

不管怎么说,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建立,大魏这部机器还得继续运转。可没多久就出乱子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举兵造反。

毋丘俭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极小,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以至于被很多读者忽略。历史上的毋丘俭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战功赫赫,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毋丘俭字仲恭,河东人,曾任荆州刺史。后来魏明帝要征讨辽东,就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其任务就是打前站,为日后大军征讨做好准备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后来司马懿计日平辽东,击败公孙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前期准备,而且毋丘俭在这次战役中率众跟随司马懿参战,战功卓著,因此战后他被封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此后是毋丘俭的高峰时期。曹芳执政后,高句丽(它是现在的那里,大家都清楚)不断骚扰边境,成为当地人民的一患,毋丘俭决定教训它一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他率“步骑万人”征讨高句丽,高句丽王带大军“步骑二万人”迎战,请注意一下力量对比。双方大战于梁口(《三国志》注明“梁”读作“渴”,不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毋丘俭连战连胜,最后彻底击败了句丽王,句丽王只带着老婆、孩子逃走了。毋丘俭“束马悬车”,长驱直入,最后到达句丽的都城,随即“屠句丽所都”,把句丽的京城给“屠”了,“斩获首虏以千数”。当然,毋丘俭也不是一味的蛮杀,他也使用了“怀柔”手段。当初句丽王的一个叫“得来”的大臣曾多次进谏,劝他不要与中国为敌,可是句丽王不听。得来长叹说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然后回到家绝食而死。句丽王不听他的,可句丽人民都很敬重他,“举国贤之”。后来果然京城被屠,得来不幸言中。毋丘俭听说这件事后,立刻传令诸军不得毁坏得来的坟墓,甚至连坟墓旁边的树木也不许砍伐,还把被俘的得来的家小都放了,并派人妥善安置。然后毋丘俭率领大军高奏凯歌而还。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毋丘俭又一次兵发高句丽。这一次句丽王学乖了,没有抵抗,直接逃跑。毋丘俭派手下玄菟太守王颀一路追击,追出老远了,也没追上。到底追出多远呢?《三国志》说“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萧慎氏南界”,项飞地理知识很差,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哪位朋友知道还请赐教。王颀效仿当年的霍去病,他来了个“刻石纪功”,然后又“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这个“丸都之山”和“不耐之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项飞也不知道,还请大家赐教。这一仗下来,连杀带俘虏一共八千多人,毋丘俭部下单是凭战功封侯的就有百余人。当然毋丘俭一向是胡萝卜加大棒,抡完大棒就改用胡萝卜了。他在当地做了一些实事,让百姓们得了些好处,比如“穿山灌溉”,“民赖其利”。

毋丘俭在对外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任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他也从此成为司马师的亲信爱将,不久又转为镇南将军。司马师上任伊始曾把边境分为五个战区,分别派诸葛诞、毋丘俭、王昶、陈泰、胡尊等人镇守,毋丘俭的镇南将军就相当于战区司令。当时诸葛诞为镇东将军,他在与东吴的战斗中多次失利,于是司马师就命他与毋丘俭职务对调。诸葛诞改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改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毋丘俭是在镇东将军任上结识文钦的。文钦字仲若,其父文谡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以勇力著称。文钦年少时就才武过人,颇有名气。曹操后期,有个叫魏讽的人谋反,牵涉甚广。文钦因为和他“辞语相连”也被涉及,后来是曹操看在他老爸文谡的面子上下令赦免了他。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时候,文钦才是个牙门将。和多数猛将一样,文钦脾气也不太好,“性刚暴”,而且“无礼”,尤其是对上级领导。其实看不起领导是很多俊才屈居于庸才之下时的典型症状,只不过文钦做得更过分。最要命的是他“不奉官法”,目无法纪,这样的人谁也不愿意用。而且文钦虽然作战勇猛,却有个毛病:他经常虚报战果,“以邀宠赏”,冒领军功。这可不是个好习惯。魏明帝曹叡上台后更是有意压制他,后来文钦好容易做了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却被人参了一本,说他这样贪功、残暴的人不适于把守边疆。魏明帝一听,有道理,于是又把他调回来了。

到了曹爽辅政的时候,文钦才算熬出头了。因为他老家在曹爽的封地内,也算是同乡,所以曹爽很照顾他。又把他调回庐江任太守,加冠军将军,比以前的官还大,这样一来文钦就更加骄横了。虽然《三国志》和《魏书》对文钦的人品颇有微词,但他的勇猛善战却是有目共睹的。文钦也凭着“壮勇高人”而“颇得虚名于三军”(《魏书》这里用了个“虚名”,不知何意)。

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为了安抚文钦,升任他为前将军,不久又做了扬州刺史。前面说了,文钦同志一贯看不起领导,谁当他的上级他就和谁对着干,此时他的主管领导是镇东将军诸葛诞。文钦照例与之“相恶”,“无所与谋”,不暗中拆台就是给你面子了,还让我给你出谋划策,没门!后来诸葛诞因为与东吴作战战绩不佳而被调走,毋丘俭做了镇东将军,这里面也有文钦的功劳——将帅不和,诸葛诞怎么能打胜仗?

重要通知: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想把自己读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虽然曲不高,和者寡,但也自得其乐。可是现在遇到了困难:起点不肯签约,而我已经是“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迫于生计只好暂时放弃本书,接着玩短篇了。待攒够了银子,我一定回来把它完成。为了让大家少留遗憾,我会坚持把这一章写完。当然我也会修改一下已经上传的章节,到别的网站试一下运气。如果能用,我会把新的链接公布出来,请大家继续支持!由此造成的不便,还请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