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挑灯看剑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91

晚风吹来,吹起了李师师身披的藕色雨衣的下摆,可她毫不在意。我和身披藕色雨衣的李师师,伫立在李清照落水的江边,依然沉浸在遥远的遐思里。

“二月柳絮……”李师师遥望着滔滔的江水,淡淡地着问,“你知道那个杀死‘白云天使’的青年人是谁吗?”

“难道是……”我想了想,猜测着问,“人们说‘南宋英杰武有岳飞、文有陆游’,难道是大诗人陆游?”

“你真聪明!”李师师扭头莞尔一笑,伸手指向远处,高兴地说,“傻小子,你看,陆游上岸了!”

“啊,真是陆游?”我虽然猜到了是陆游,但还是吃了一惊,“李老板,他怎么会在这里?”

“陆游虽是越州山阴人,但是……”李师师看着我吃惊的神态,深情地说,“他与杭州的关系,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故乡,因为,杭州是南宋的京都。”

我知道: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是怀着迫切的希望而来,企盼南宋朝廷能委以重任,实现他抗金复土的心愿;然而,伴随着陆游而去的却大多是失意和挫折。

尽管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还从内心里发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激情呐喊。

北宋时,陆游出生在父亲赴京上任的一叶扁舟上,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州、潞州一带军队的给养。但是好景不长,靖康之难前夕,陆宰突然遭到免职,他只好携妻抱子南归故里。

正值金兵大军压境,沿途兵荒马乱,陆游一家历尽艰辛苦难,终于渡过淮水,再由运河渡船到达杭州,然后回到了山阴老家。

公元1140年,十六岁的陆游赴临安应试,结果名落孙山。

第三年秋天,十九岁的陆游再次来到杭州,为考取来年的进士举投奔到了舅舅家。春节期间,陆游有幸和舅舅一起观看了杭州的灯节,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十六夜收灯。陆游见识了京都的繁华,也更加激起了他的爱国情怀。

来年春试时,陆游在答卷中慷慨陈述抗击金国、收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岂料触怒了一代奸相秦桧;虽然陆游成绩不错,但还是无功而返。

陆游二十岁时,在家乡与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表妹唐琬结婚。然而,才华横溢的妙龄少女唐琬,虽然与丈夫陆游的感情亲密无间,作为封建礼教卫道士的陆游母亲却大为不满。这对儿真心相恋的活鸳鸯,仅隔一年就被陆游母亲强行拆散了。

五年后,当陆游路过沈园再次奔赴临安时,与前妻唐琬不期而遇了。沈园又名沈氏园,是江南的著名园林,园中有五彩缤纷的芦池,芦池上有一孔石板小桥,与周围的假山水井相连。

当时,妩媚多姿的唐琬正站在芦池的小石板桥上,眺望着远方,沉浸在无穷的遐思里。

端详着心上人倒映在池水中的倩影与五彩斑斓的池水融为一体,陆游不禁感慨万千。只见他神色迷离地走到沈园的墙边,在园壁上挥笔疾书《钗头凤》以表达自己的“离索”之痛: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从遐思中回过神来的唐琬,看到了那个日思夜盼的高大身影;她从芦池的小石板桥上飞奔而来,仰望着园壁上不胜伤感的《钗头凤》,百感交集,心潮澎湃,不禁情意凄绝地和道: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和完了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钗头凤》,唐琬蓦然回首,可那个绝望凄楚的心上人,早已怅然而去。

来到临安不久,陆游就听说表妹唐琬悒郁而逝。他哀痛至极,就想投江告别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去找自己的心上人。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午夜,陆游徘徊到了江边。岂料事与愿违,他看到了李清照与雪浪石同归江底的壮举。

杀掉害死李清照的三个“白云天使”后,陆游遇到了前来京城的苏轼孙子苏敏,二人一见如故,诉说着开国名将杨业的动人事迹,回味着雪浪石的传奇经历,在心中铭记下了雪浪石沉没的大概位置。

二十九岁的陆游,怀着抗金救国的远大志愿,应两浙转运司“锁厅试”。这年省试的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阜卿,而巧合的是秦桧那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锁厅试”;秦桧要求主考官将秦埙录为第一,可陈阜卿看了试卷后,最终还是择定陆游为第一名。

看到陆游位居自己孙子之前,秦桧勃然大怒,不仅责罪陈阜卿,而且抓住了陆游在试卷上宏论抗金、力主收复中原的把柄。在复试时,秦桧以“喜论恢复”为罪名,理直气壮地把陆游除了名。

不久,省试第一的陆游参加了礼部考试,在试卷里,他依然提出了坚决抗金、收复故土的主张。虽然言词激昂,文句工整,但因与大权在握的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观点发生冲突,又因省试第一而遭到了秦桧的嫉恨,最终被黜落出局,不予录用。

这时,一位比陆游小十五岁的山东大汉,率领抗金的农民起义军南下宋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早在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沦陷到了金国之手。在金国任职的祖父辛赞,却一心向往大宋,时常带着孙子弃疾登高望远,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

跟随祖父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在女真统治下汉人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正当陆游在南宋临安屡试不第的时候,辛弃疾也来到金国京城燕京应试。可他并没有考取进士,而是时刻牢记着祖父吩咐的任务:考察沿途的地理位置,搜集金廷内部的情报。

不久,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完颜亮大量强征占领区的壮丁和马匹,加紧了对各族人民的压榨剥削。不堪忍受落后的女真人残暴统治的各族人民,像经受长久压抑的火山一样喷薄而出,纷纷举起了抗击金军的义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家乡聚众二千多人举行了武装起义。他深知要完成抗金大计,必须联合起来,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因为山东西临梁山泊,东傍泰山,还驻扎着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所以,辛弃疾立即把自己的队伍带到了山东,

辛弃疾拜访了耿京,虚怀若地说:“我曾到金国都城燕京应试,对他们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只要能早日赶走金人,我任凭节度使的调遣。”

“太好了!”望着眼前这个智勇双全的汉子,义军首领耿京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把金狗彻底赶回老家去。兄弟,我这儿最缺的就是像你这样有谋略的人,你就做我们的‘掌书记’吧。”

掌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辛弃疾接受这个任务后,经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还建议派人与南宋zf取得联系,争取朝廷对北方起义军的支持,为进行全面反攻创造巩固的后方。

在耿京的吩咐下,辛弃疾作为北方义军代表渡过长江,会见了南宋的将相大臣,还受到了南宋皇帝赵构的接见。在皇帝的行宫,辛弃疾详细分析了沦陷区的形势,向赵构汇报了山东地区义军的作战情况,并表达了归附大宋朝廷的强烈愿望。

看到北方义军归附大宋的殷切之情,宋高宗赵构异常高兴。他正式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并让辛弃疾立刻赶回山东,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旨意。

可是,当辛弃疾奉赵构之命回到驻地时,惊闻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原先的队伍也投靠了金军。

悲愤填膺的辛弃疾立刻率领五十多人,向驻扎着五万金兵的敌营发动奇袭。深入敌兵的巢穴后,他们没等金军反应过来,就把雪亮的大刀架在了敌人的脖子上。

这时,志得意满的张安国醉醺醺地晃了出来,辛弃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把叛徒打翻在地并捆了个结结实实。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的金兵,纷纷抱头鼠窜。

看着自己的上万名弟兄聚拢了过来,辛弃疾便动员弟兄们赶紧撤走。在辛弃疾的指挥下,这支庞大的队伍却步履整齐地向着南方奔去。

欣闻辛弃疾带领万余名反金士兵来到南宋的消息,宋高宗盛赞辛弃疾的英勇行为,并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始了新的斗争生活。

当时,表现抗金主张、抒发报国热情已成为文学的主流。身为著名词人的辛弃疾,因为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更加强烈。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以浓烈的爱国热情、豪迈的英雄之志,把宋词引向了风云变幻、起伏跌宕的抗金生涯,得到了有着共同主张的陆游的赏识。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学家,在雪浪石沉没的地方会面了。此后,辛弃疾一面训练军队、抗击金国的入侵,一面与陆游一起保护着苏轼的雪浪石。

然而,现实是严酷的。

辛弃疾虽然有着出色的才干,可他豪迈倔强的性格,执着北伐的热情,却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因而,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遭到了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一次次的打击。

但是,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始终未改;他以诗词为武器,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日夜都梦求着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辛弃疾,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本来,借酒消愁,可以一醉方休。但是,辛弃疾即使喝醉了酒,还在想着收复失地。

你看他挑亮油灯,拿出杀敌宝剑,苦思着天下大事: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八百里军营的将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准备出征……

与此同时,在雪浪石沉没地点守护的苏敏,也在苦思冥想着刺杀奸贼秦桧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