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上海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62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濒临长江入海处,人口六百余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外国列强在华的主要基地,有不少外国侨民居住于市内,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上海的郊区地形平坦,村庄稠密,河流沟渠纵横;而市内则有众多高大而坚固的建筑物,主要市区位于黄浦江西岸;市北吴淞又处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市区出入江海的交通咽喉。国民党守军以水泥地堡为核心,在上海外围构筑了大量集团工事,形成了顽强的防御体系,不利于大兵团作战。

**中央为确保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事前征求了许多民主人士的意见,急告即将进入上海的解放军前线部队,既要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以利战后的建设,并要求在市区作战时力争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同时严令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时,谢绝馈赠,不占民房,露宿街头。**上海地下组织则秘密组织了大批纠察队保护工厂和学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外国侨民的安全。

“五月二十五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市民推开窗户,惊见解放军战士垫着麻袋、枕着枪支,在街头露宿。战士们的军装已经被雨淋得湿漉漉的,他们站起来,微笑着向市民招手。。。”温馨的画面永存青史。

“解放军?在马路上”的消息不径而走,新华社战地记者及时地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照片公开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一些国外媒体更是纷纷冠以“胜利之师露宿街头”的标题予以发表。从进入上海的第一天起,解放军就成了许多市民心目中可爱的人,群众们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地欢迎他们。一些大资本家也深受解放军“不入民宅,露宿街头”的行为而感动,决心让自己的工厂尽快复工。

丹平随部队进入上海后,就被调入由数千名干部组成的接管机构,在**上海地下组织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的热情协助下,有秩序地进行城市的接管工作。由于解放军进城时的良好形象,接管工作比原先预想的顺利许多。其后,丹平又被调往上海警备司令部通讯处任参谋。数年后,上海警备司令部从江湾镇搬进了原国民党淞沪司令部在常德路上的驻所,而丹平也住进了附近由司令部提供的单身宿舍里。

三野中有大批官兵留在了上海,陈毅司令员担任了建国后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齐政委、老郭他们也随三野某部改编成的警备部队,留在了上海,担负起城市的警卫任务;侯松林、马笑添、陆长生仍和丹平在一个系统内工作,他们和丹平一样,从此生活在这旧十里洋场大都市的最最中心地带,渐渐成了这个城市的一员。

大上海,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迁的同时,再一次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接纳了数十万新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