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下只角的儿子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99

陆大为随着父母乘着老乡的一条破木船来到上海时,还在襁褓之中,那时他还没有起名字,大人们都叫他阿毛。淮河流域年年发大水,每年不知有多少难民就这样漂泊到了大上海。阿毛一家上岸后,在同乡的照应下,终于在棚户区的一角,用油毛毡和竹棒搭起了一个比鸡窝稍微高一些的小棚棚,算是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落脚地。后来阿爸经人介绍去拉了黄包车,可是车租超贵,每天累死累活,到手却没几个钱,遇上生意不好的时节,反而还要倒欠车行钱,可是难民如潮水般涌来,不知有多少人等着活干,能有这样一个营生还算是幸运的呢。阿妈有时替别人洗衣服赚些小钱,但是很快阿毛又有了弟弟、妹妹,阿妈只好有一时没一时地打些零工帮补家用。

阿毛三、四岁时已经跟着邻家哥哥去小菜场捡菜皮、肉骨头了,有时为了和隔街的小孩抢菜皮、肉骨头,还要大打出手。。。稍大些后,他学会了去铁路边捡煤渣,在路边找废铜烂铁,凡是可以卖钱的东西,他都去捡。。。七岁那年,阿毛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他叫钱先生。钱先生就住在离阿毛家不远的棚户区内,是棚户区内极少见的穿着破旧长衫,带着啤酒瓶厚的眼镜的怪人。钱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没有小孩,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住到棚户区来的。钱先生为人厚道,总是劝说周围的穷人让孩子来读书,读半天也行,一个礼拜读三天两天都行,学费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实在没钱的,只要送些能吃能用的东西意思意思,他也收下,只要送孩子来上学就好。钱先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可是钱先生却一点也没有富起来,钱师母为此不知和他吵过多少次,但钱先生依然故我,用钱师母的话来说,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阿毛记性好,是钱先生最喜欢的学生,“大为”这个名字也是钱先生给他起的。“你儿子有过目不忘之才,将来可成大器啊!”一次,阿毛爸爸来付学费时,钱先生如是对他说。

“。。。之才?”阿毛爸爸没完全听明白,但他知道钱先生是在夸自己的儿子呢,“先生侬是讲。。。吾家阿毛。。。有出息?”阿毛爸爸乐坏了,他咬牙切齿地说:“只要孩子有出息,吾就是拼死拼活也要让他多读几年书!”从此阿毛爸爸的生活更加有了目标,没日没夜拼命地干活。

大约在阿毛十岁的时候,阿爸不幸染上了伤寒症,虽然最终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命,却再也不能干力气活了,阿毛只好挑起养家的重任。一大清早,他就去卖报,然后就在热闹的提篮桥一带擦皮鞋;看到黄包车、三轮车上桥时,就去推一把,再说上几句吉利话,运气好时也能得到一个铜板赏钱;下午四、五点钟,他就去饭店厨房打杂,这虽然没有工钱,却可以得到一些隔夜饭菜和饭店里不要的下脚料,如菜根、肠子、脚爪、鱼籽等等,这些东西拿回家后,阿妈或用盐水、茴香烹煮,或用卤水腌制,除去实在太碎太拿不出去的留下自己吃,其余的,则分成一小碟、一小碟的,夜间由孩子们提着篮子到工人居住区叫卖。这些可口的家乡小件正是下酒、下饭的好料,一碟只卖一两个铜版,一般都会很快卖完。就这样,阿毛从小就学会了见缝插针地赚钱,虽然家里没有劳力,却还能把日子过下去。钱先生决定不收阿毛的学费,但要他保证一个礼拜至少去他那里上两次课,阿毛渐渐成了能写会算的小能人。

十四岁那年,陆大为用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五块大洋孝敬了横利机械制造厂的拿摩温,搏得了在厂里当学徒的机会。横利机械制造厂是英国人办的厂,原名“亨利机械制造厂”,后来英国老板在中国通的指点下将之改名为“横利”,一则为本土化,二来也取了“人无横财不富”之意。拿摩温是工厂的管工,由英文的“Number One”演变而来,实则也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思,工厂里的事,尤其是与华工有关的,都是拿摩温说了算,因此对华工而言,拿摩温甚至是个比外国老板还要厉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