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章 售纸(十一)
作者:宁寻阑珊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04

一个神色诧然的宽袍学子在头前引路,曾唯则从容不迫地缓步跟随,一前一后的两人,踏着汉白玉台阶,前往百年学府李家书院,几息间,便来到了李家书院的头门。

适时曾唯边行边举目观看这高高耸立的头门,只见这头门高达二丈有一,上有桃角飞檐,琉璃筒瓦,光彩耀目,中央两扇红漆大门,正上方悬“李家书院”直匾一块,骨气洞达的四个大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烟云连笔墨”,下联“星斗焕文章”,左右两个高约六尺的石鼓。

看着这东西横跨半条街的李家书院,端得是建筑雄伟,气势不凡,可是寒门小户子弟要想进入这书院求学深造,那可是真是不容易啊,曾唯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心里情不自禁地暗叹了口气。

进入头门之后,曾唯只见一条笔直鹅卵石甬道映入眼帘,甬道两侧有斗寒傲雪、坚毅挺拔合抱古柏十余株,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迈百余步,方来到二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二门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瓦,脊兽腾飞。红漆大门,中门上端悬直匾一块,上书“祥光满院”三个金字,前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道从格物伊始”,下联“士当器识居先”。

一前一后的两人进入了二门,走下二门台阶,蓦然是一大院,一池塘位于大院的西后端,水面约几十丈,池周奇花异草,水碧花香鱼摆尾,垂柳曲桥湖心亭。池畔南岸,古木浓荫,建有一亭,此亭临水,亭额上书“观澜亭”三字,一看便知,这是书院学子们观花赏月休憩之所在。大院中央有一座钟鼓楼,楼高三丈,屋广五丈余,飞檐二层,内为重屋,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铜钟于楼内。钟鼓楼门上挂了一块“授时”牌匾。在二门通往大讲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立有一块大石碑上刻:“灵泉井”三字。

曾唯从二门行了八十余步,便看到了那李家书院实施育才、授业、解惑的大讲堂,这座大讲堂堪称书院的根本所在,故与周遭屋舍大为不同,曾唯只见这大讲堂面阔五间,方圆约六七十丈,三面红墙,中厅正上方横悬“大讲堂”直匾,予人肃穆威严之感。

大讲堂门前上书白底蓝字对联一副,上联“八德之方为学之本”,下联“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壁有鹤鹿蜂猴巨画一幅,象征仕途厚禄,大讲堂门前石阶五级,头前引路的宽袍学子快步上阶,边行边示意曾唯,不要再左顾右盼,快快入内,须知书院众夫子还在堂内等候。

曾唯何许人,自然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理,这遭入内当给李家书院众夫子好印象,方能对村里作坊有利,曾唯边行边顾念着,脚下加快了步伐,就此踏入了李家书院的大讲堂。

进入大讲堂,只见这大讲堂内部甚为宽广,中堂壁挂有大成至圣全身像,东西四壁皆书名诗古画,堂壁上方悬匾三块:“天地君亲师”一匾置位正中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排于东,“温良恭俭让”列于西,中堂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器皿。

大讲堂中央有座高出地面尺许的讲台,周遭放着数不胜数的草蒲,此时已然有闻讯而来的众多学子,正在草蒲席地而坐,有未至头门目睹经过的学子,十分纳闷地盘问身畔同好,怎让这披头散发粗野农家子进入肃穆大讲堂,这是怎么回事?去过头门的学长悄声回答道,这竖子是来兜售其村作坊之纸,本来山长与诸夫子不允,只是此子但言可以试书、试画,亦道其携带来之纸堪比宣纸,山长等夫子顾念此子信誓旦旦,故让此子作上一书,一见之后,便知分晓。开口询问学长的学子,这才明白了事情原委,心里寻思:这事着实奇异,这区区小子竟敢在书香学府夸文,可谓是狂妄无知之及!

一干未至头门的书院学子,神情皆是颇为不屑,望着曾唯目光中流露出鄙夷,学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讥诮着,手上向曾唯指指点点着,一时间,大讲堂四下发生低沉的“嗡嗡”响声。

李文思与众垂白士人亦是席坐在草蒲,其中那赤脸士人乃书院讲书,专责大讲堂诸般事宜,故当仁不让地向曾唯以目示意,尔可自上讲台,且作上一书,好让众人以观其纸究竟品质如何。

孑然一身立在堂中的曾唯,先朝四下环揖一礼,便手上提着包裹,从容不迫地往讲台而去,刹那之间,便来到讲台,目睹讲台上已放有笔墨砚台,曾唯脸上微微一笑,沉着地将包裹解开,从中取出纸张,轻轻地铺在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气,猛然间,双手疾取狼毫笔,双管同时沾上墨,竟是在纸上酣畅淋漓、纵横驰骋书写起来。

好个曾唯,专心致志于书写文字,手中双管行云流水般,双目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禁予人以神采飞扬的感观,此情景,令大讲堂的众人为之骇然,整个大堂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堂内只有“沙沙”写字的声音。

半晌,曾唯一挥而就,从容不迫地搁笔,走下讲台,停立一侧,只待书院派来人,上台检阅。

惊讶万状地赤脸士人,在同样神情的山长李文思的示意下,急匆匆地从草蒲上起身,快步来到大讲堂中央的讲台,径直地上台,将身俯下,细致地查阅曾唯的纸,检阅这纸上的文字光涩可是适中、吸墨可是适度,可赤脸士人方看一眼,便神情巨变,脸上似惊似喜、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只见赤脸士人一脸激动,如获至宝般手捧起曾唯的手书,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诵读,读得起兴,更是放声吟唱起纸上的文字,一时间,整个大讲堂回响着赤脸士人的吟唱声。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注:貌似本章有凑字之嫌,然本人厚颜一下,正所谓封建糟粕弃之如敝屣,优良传统美德自当大力弘扬、继承,本章节文中的《弟子规》可以教导如何为人处世,诸书友同好不妨重温一下。

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为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