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有没有人告诉你(上)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37

在攻破太平之后,陈友谅打算集中有生力量直下应天,以伺机捣毁朱家军的老巢。这一招“猛虎掏心”且不说难度多大,但的确挺吓人。

不过在此之前,陈老大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办。

在进犯太平的时候,徐皇帝也被一同胁迫了来。在打下太平之后,陈老大开始志得意满起来,他对于完全取代徐皇帝也有些急不可耐了。既不挑时候,也不挑地点,跑到人家朱家军的腹地来登基,亏他想得出来!

这叫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就叫“想一出是一出”,完全是心气浮躁的表现。

于是,陈友谅终于迈出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大胆、最无厘头的一步。

这一天,陈家军的水师停泊在了采石附近。

有人去把徐皇帝招呼了来,说是汉王那边要跟他说点事;待到徐皇帝坐定之后,“汉王陈”一边装着跟徐大帅哥亲切地交流思想,一边竟偷偷命“壮士持铁槌自后击碎其首”――居然缺德地让人拿铁槌硬生生地把徐皇帝的头给击碎了!

徐大帅哥自然一下子就彻底玩完了,可怜他再想走街串巷去卖布也是不能够了!光明磊落了一生,他的临终遗言就这一句:“(你)真他妈够烂的……”

有人或许要疑问了: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朱元璋后来不是也整死了小明王吗?

这当然不一样,因为老朱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他做得也很隐秘。再说,他的部下们都没受过小明王的直接领导,感情也不深。关键的是,人家朱家班的家底也都是人家元璋同志自己打拼出来的,并不关小明王鸟事。

徐皇帝既然已死,“汉王陈” 遂以采石矶上的五通庙为行殿。他先命人将庙中的神像都请到了门外,然后自己便在庙中举行了简短的登基大典。

古往今来,还真没听说过哪个皇帝登基时是这么草率,想后来人家吴三桂登基时,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呀!

陈皇帝定国号为“汉”,改元“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当时,群下们只得跟着在江岸草草地跪拜行礼,偏不巧,老天却很不给面子。

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天热多雨,可巧就让陈友谅这帮衰人给赶上了。大雨不期而至,很多人的冠服都被淋得透湿,大伙都惶惶张张的,连一些必要的规矩、仪节都省了……

在当时不少人看来,这也许正是上天的暗示:这陈皇帝分明就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

这一年陈皇帝整四十周岁。而第二年的时候,朱老大才被小明王正式册封为吴国公,到了他四十周年的时候,他也摇身一变成了朱皇帝。

陈皇帝在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一面继续抽调后方兵力到太平、采石一带集结,一面便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并请求老张能够在东线积极配合一下。

老张在心里只是一笑了之,最后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他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这个后面会专门说到。

再看朱老大这边,眼看战争的巨大阴云就要遮盖到应天上空,坐镇应天的不少人都慌了。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朱老大先把太平给夺回来,然后从侧后牵制一下进攻应天的汉军。可是朱老大却说:“不可!太平乃是咱们新近筑成的堡垒,濠堑深固,敌人若只是从陆地来攻,必不能破它!偏他们有巨舰的优势,这才让他们把咱的城池攻破……而今他们既占据了上流,顺势来侵寇应天,其舟师十倍于咱,仓促之间实难应敌。”

显然,敌人凭陆路攻太平很难,自己从陆路去夺太平也没有胜算,若从水路更是扯淡。

又有的人劝说朱老大应该带领主力人马亲往收复太平,化被动为主动,凭着朱老大的英明神武,或许短时间可以凑效。

但朱老大心知自己又不是啥神仙,而且敌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他说道:“此计也行不通。敌人知咱出兵,必以偏师击咱,以拖延、迟滞咱的行动!咱若主动向他挑战,他们必是不会轻易与咱交锋的,而半日之间他们的水师就可直趋应天城下……咱们的步骑兵若想回救,没一整天的工夫是回不来的。就算可以及时赶回,百里趋战,兵士疲敝,此为兵法所忌,非良策也!”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一回连朱老大本人心里仿佛都有些着急了。

于是大家又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应该放弃应天固守他城,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有的则说钟山有帝王之气,可以退据到钟山上以期自保。更有一部分人,被陈家军的巨大声势给吓倒了,居然主张献城纳款,不如干脆投降算了。

如果龙盘虎踞的应天都弃而不守,那还有何屏障可以依恃,且应天是人心凝聚所在,显然此路是行不通的;退据钟山那分明是找死,敌人单单把你围困几日,山上缺吃少喝的,那下场自然就跟不守街亭、窝在山上的马谡一样。哪能相信什么“帝王之气”,封建迷信会害死人的!

是爷们儿的当然更不肯主动投降,连人家张九四都是那种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死撑的主儿,何况是意志如铁、坚忍不拔如朱老大者。

不过,投降的言论一出,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人心、军心、民心,也让紧张的形势更加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