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光绪驾崩
作者:萧声煮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86

伴随着刘飞扬成立人民力量党,全掀起了一场建立政党的热潮。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改良派1903年12月15日成立了民主党。张之洞、端方等开明官僚成立了清流党。载沣、载泽等满族宗室成立了保皇党。而孙中山、章太炎、陈少白等在上海秘密联合了各革命党,于1904年3月10日成立了国民党。

除了这几大党派外,中央、地方还有不少的小党小派,一时间政党流行之势遍布全国。

1904年初,整个新政事业已经进入到第5个年头,深度的政治改革也已开启,整个改革进程由此进入到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的阶段。

由于受到政党发展局势发展的刺激,无论是康、梁的民主党人士还是朝中开明官僚的清流党,他们的立宪主张陡然变得更加激进,开始向内阁总理奕劻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一方面,光绪皇帝虽然并没有掌握实权,可是他历来的革新姿态为他在海内外赢得了相当多的理解者和同情者,甚至包括部分列强,并且作为皇帝,他的象征意义在特殊时代里任何人无法比拟,也就意味着在他的名义下所进行的改革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支持。同时作为大清最大的实权人物——刘飞扬,这个时候有越来越多的呼声,希望他能出来领导改革。

在“新政”中的政治改革实际上是改良派主导,光绪支持和刘飞扬的暗中帮助。在新旧过渡阶段的政治体制中,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对于政局的影响非常明显。光绪皇帝虽然不是一位立宪改革的激进领导者,但也绝对不是一个落后保守的皇帝,就像日本明治天皇、俄国的彼得大帝,虽然都是封建君主,但仍能在他们主政时期完成历史性革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并不需要这些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过多激进观念,他们只需要跟随近代化的浪潮往前走,并且对新事物、新思想、新体制保持一种善意的宽容,就不辱他们存在的使命。

至少在“新政”开启之后,正是光绪皇帝这一政治权威的存在,保证了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内的整个政局的相对稳定,各项新政事业也能大体做到按步运转。

光绪皇帝作为新政改革的掌舵者差强人意。但是面对纷乱的利益之争以及改革困境,他的内心开始产生矛盾和焦灼,甚至越发感到力不从心。

其实早在“新政”一始,光绪就显示出他对局势不能掌控的迹象,这种迹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表现在督抚们对他的谕旨置之不理,因为刘飞扬、张之洞这些实权人物一面对朝庭的改革不闻不问,却又自行决定改革进程,一面却光绪表示出最大的忠诚以得到他的支持和谅解;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不能阻止强大满人宗室的极端举动,他并不是看不到宗室阻碍改革的危害性,他也不愿看到顽固王公们带领顽固势力与各立宪派鱼死网破,但是一切可怕的事情都发生了,并且他一步步卷入进去并担当了罪魁祸首的角色。“新政”时期的种种事情可以表明,比起同时代的众多官僚,他并不保守,可是他无法抵御强大的顽固逆流,并且自己一步步的被其淹没也并不自知。

举行“新政”之后,光绪的改革**非常强烈,并且尽其所能作出了种种努力和尝试。但是因为他的阅历、认识、权力的限制,他无力应付新政过程中日益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政改革风起云涌、前途幻化莫测之时,适逢他的身体越来越弱,一方面新政的前景为他带来希望,另一方面渐渐的失去皇权的现实困境使他陷入两面交灼。

张謇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影响巨大、声望颇高,无论在地方还是朝庭,他都有很高的威望。他性格坚定且视野宽广,有着牢固的民族文化根基且勇于接受新的事物,还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并不是只停留在幼稚的幻想阶段。在张謇眼里,没有比国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当一个旧体制愿意更新并处于更新阶段时,他会与其保持最大诚意、最大程度的合作;任何人都不会说张謇顽固、保守。即使当现行体制遭遇不测、命悬一线时,他仍旧会为其效命奔波,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旧体制的“愚忠”,只是为了将民族革新的代价降到最低点;但是如果这个体制真的被排挤出局,张謇就会毅然决然与新政府展开合作,而决不会对旧时代存在丝毫的留恋。无论处于任何政治集团、任何人主宰的政府,他都会勇于站到前台严厉批评当局的失策。

张謇这样的态度却受到光绪皇帝的青睐。从1903年春开始,他受到光绪皇帝的4次召见,光绪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和有益建言。张謇直言官制的混乱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为推行新政筹措资金,国家财政陷入两难的窘境,还如实陈述税收加重,官吏盘剥,怨声载道等世情。又言及海外留学生对国内官员**和宪政进程不满,纷纷拥护革命,民心涣散令人震惊。光绪皇帝闻此不禁失声痛哭。

张謇曾直面向光绪问道:“改革是真还是假?”

光绪愕然道:“因为国家形势不好才着手改良,改革还有真假不成?”

他在张謇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心力交瘁:“联久不闻汝言,政事败坏如此。现在召对臣工,不论大小,甚至连县官也时常召见,哪一次联不是用言语以求激发天良,要求他们认真办事?万不料全无感动!”

其实光绪皇帝在新政中、在宪政改革中也是大体跟着革新的潮流往前走,他的作用就在于利用他的皇帝名头保证了大局的平衡和稳定。

从1903年秋起,光绪的身体就日渐衰弱,进入1904年5月,光绪就再也没有下过床了。光绪在病榻前立下遗诏,立21岁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为嗣皇帝,年号政启。7月14日,33岁的光绪皇帝拖着久病的身躯在抑郁之中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