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八章 攻击之前
作者:猛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40

薛世雄非常果断第二天便召集诸卫府将军商议攻击之策。开 心 文 学 无弹窗 更新快

薛世雄建议各军于四月中或四月底横渡辽水展开攻击于五月底或六月初攻占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接着强渡鸭绿水和萨水于七月前后杀到平壤城下然后会同从海路杀来的帝国水师向平壤城发动致命一击。

这一攻击策略帝国远征军已经实施了两次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无功而返帝国远征军因此元气大伤士气低迷不过高句丽人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他们打赢了仗却付出了国力不堪重负几近崩溃的惨重代价只要中土人再发动一次攻击高句丽必败无疑。这一事实高句丽人心知肚明帝国远征军的将军们也一清二楚而帝国肯定要发动第三次攻击因为第一次败得太惨了近三十万帝国将士战死沙场这一血海深仇如果不报帝国还拿什么威临四海?又如何去威慑北虏维护中土的统一和稳定?

薛世雄的建议得到了卫府将军们的一致赞同不过这一攻击策略能否得到皇帝和中枢的同意能否得到帝国政治和经济的全力配合却是一个未知数由此也给第三次远征蒙了一层yīn霾。

卫府将军们均出自高门大族有着灵通的消息渠道对杨玄感兵变后帝国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政治派系之间的血腥厮杀以及zhōng yāng和以各贵族集团为主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激烈抗衡有着清晰的认知很显然当前帝国形势并不适合发动第三次东征但皇帝和被改革势力所cāo控的中枢硬是强行通过了远征决策可以预见这种情况下第三次远征过程中国内外的局势都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所以皇帝和行宫留在了北平以便兼顾国内外两个“战场”。

既然如此。皇帝和中枢的第三次东征策略必然有所调整考虑到第三次东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国内政治的胜利由此不难预测到。皇帝和中枢可能只要求征服高句丽换句话说只要高句丽宣布投降皇帝和中枢就算达到了目的至于占据其领土。奴役其子民屠杀其贵族和军队把高句丽王国彻底抹杀从而达到威慑外虏和蛮邦小国的军事和政治目的则被选择xìng地放弃了。

一旦皇帝和中枢“知难而退”迫于无奈下只求得最低最少的战争成果那对帝国远征军的将士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一次远甚于萨水惨败的沉重打击。帝国耗尽国力发动三次远征。结果仅仅就是为了求得一张名义的投降书。这太荒谬了荒谬到了极致。难道在发动东征之前高句丽人没有向帝国臣服纳贡?或者他们已经崛起于辽东威胁到了帝国并打算摆脱藩属国的地位。要与帝国正面抗衡了?

所以薛世雄的这次军议进行得非常及时。辽东前线的卫府将军们对第三次东征的攻击策略和战役目标有了统一认识虽然大家各有立场和利益。但都同意尽快渡过辽水尽快杀进平壤竭尽全力在战场为帝国和皇帝赢得最大的主动权。可以设想一下一旦远征军在战场陷入被动必然会让皇帝和中枢在政治陷入被动最终会把这场战争推向一个让帝国蒙羞、让皇帝耻辱、让帝国将士们痛悔终生、死不瞑目的绝望结局。

薛世雄以帝国远征军前线最高统帅和东北道大本营的名义向皇帝和中枢奏攻击之策恳皇帝和中枢允许远征军于四月底之前渡过辽水向高句丽发动第三次攻击。

为此薛世雄需要更多的军队需要燕北道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火速赶赴辽东战场需要左候卫大将军、检校涿郡郡丞赵才火速赶赴辽东战场但是薛世雄不想要左翊卫大将军宇述和骁果军进入辽东战场因为宇述一旦进入辽东战场他这个前线最高统帅即便不让位也要受到极大的钳制和掣肘。为此薛世雄找了个理由认为赵才和李景进入辽东战场后幽燕兵力空虚若北虏乘机扰边则必然威胁到皇帝和行宫的安全所以宇述和骁果军都要留在北平以确保皇帝和行宫的安全。

皇帝和中枢正担心远征军将士士气低迷缺乏攻击**假如他们就像山东各地的官府和鹰扬府一样对皇帝和行宫的命令阳奉yīn违甚至蓄意拖延、推诿那就麻烦了不但无法对高句丽形成巨大威胁皇帝和行宫也将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机。薛世雄的奏章让皇帝和中枢大员们大为兴奋当即下旨同意薛世雄所奏授予其临机处置之大权并命令赵才、李景火速率军赶赴辽东战场。又诏令黎阳、洛口、太原诸仓全力以赴向涿郡运送粮草武器等战争物资同时诏令征发所有辽东前线和幽燕诸郡民夫rì夜不停地从涿郡的临朔宫、北平的临渝宫和柳城的望海顿等宫城仓储向辽东战场运送物资。

皇帝又诏令东莱水师统帅来护儿、周法尚命令他们尽快渡海作战全力配合薛世雄。为避免重蹈第一次东征因为配合不利导致水师孤军深入之覆辙皇帝命令来护儿和周法尚率水师主力选择最近的路线登陆高句丽先打毕奢城先与薛世雄的陆路大军会师于乌骨城然后一起横渡鸭绿水、萨水直杀平壤。

第一次东征来护儿率水师直接攻打平壤这条路线中海路程较远危险xìng很大而最让人失望的是来护儿到了平壤竟然发现从陆路进攻的远征军主力还未到。考虑到粮草不足来护儿只能独自攻击结果孤军深入掉进了高句丽人的陷阱三万多将士因此战死。

这次皇帝和中枢汲取了血的教训放弃了水陆夹攻平壤之策让来护儿和周法尚率军从海路进入高句丽的毕奢城以最快速度加入远征战场这样一来水师就能得到充足的粮草补充而远征军的总兵力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到了平壤城下后水师还是可以配合陆路主力作战同时远征军还能利用水师庞大的战船船队运输粮草武器可谓一举多得。

皇帝圣旨送达怀远镇之后辽东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远征军全力备战随时准备渡河。

伽蓝主动找到杨恭仁和崔逊恳他们与自己一起联名向统帅部命以龙卫军为远征选锋第一个渡河作战。

伽蓝年轻有壮志其建功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而龙卫军新建左龙卫府的西北籍军官们对皇帝感恩戴德愿意为皇帝效命为帝国战斗至于右龙卫府的河北籍将士至此已经知道了帝国历时两年东征的真相当年葬身萨水河畔的帝国将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河北人那都是自家的血脉亲人此仇不报枉为燕赵儿郎于是义愤填膺舍生忘死也要杀过辽水。龙卫军的士气高昂兵强马壮又是皇帝亲手所建帝国禁军编制以这支军队为远征先锋的确能够起到振奋军心的作用假如建下战功甚至在这场旷rì持久的战争中发挥出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作用那么不但可以为皇帝增光为禁军添加荣耀也能为皇帝和中枢所发动的这场战争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杨恭仁必须考虑到统帅部的整体策略和顾及到辽东大本营的整体利益他不能单纯地为了皇帝、伽蓝和龙卫军的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而给统帅部施加压力毕竟第三次东征的结局是可以预见到的即便中途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和阻力但绝对不会出现像萨水惨败那等骤然颠覆了整个战局的匪夷所思的意外了所以想在第三次东征中捞取利益的人太多了。

崔逊的想法也是一样做为世家豪门子弟他和杨恭仁一样清楚此刻中土所有的贵族势力都在想方设法利用第三次东征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如选锋军一事薛世雄、李景、赵才和杨恭仁都做不了主谁也休想独自吃下这块“肥肉”最终人选还是由皇帝和中枢来决定。

杨恭仁和崔逊无论如何也不愿意陪着伽蓝做这个“出头鸟”所以毫不客气地泼了伽蓝一头冷水。伽蓝大为忿然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就连选锋军一事都在皇帝、中枢和东征统帅部之间争吵不休大军何时才能渡河作战?

伽蓝飞马赶到大行辕拜见薛世雄。他本来信心十足给杨恭仁和崔逊这么一“打击”颇感忐忑于是先找到了武牙郎将王辩。

王辩倒是鼓励他去争一争因为龙卫军的背后毕竟是皇帝那座大山一般人都很忌惮轻易不敢正面“交锋”不过王辩提醒了他一句赢得薛世雄的同意非常关键而若想说服薛世雄就必须让薛世完全掌控选锋军。

“观国公也罢黄台公也罢都是当朝大权贵统帅部中谁能震慑他们?让他们俯首听命?”

王辩一句话便点醒了伽蓝。伽蓝心领神会当即拜谢了王辩寻到薛氏两兄弟走了个“后门”于深夜时分见到了百忙之中的薛世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