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作者:lijia1948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10

(第十九章)

长栓在售票口排了会子队,图省钱买了两张去包头的慢车票,中途到北京还得倒车,一打听车得下午四点多钟才开呢。这时候也就刚晌午头,老俩蹒跚着进了候车室。候车室里脏乱一片,长条椅子长东倒西歪都是人,地上一圈一堆地也坐着人,还有不少人就枕着行李卷在地上横躺竖卧地睡觉。轻易不出门的老俩没见过这阵势,就像黄花鱼一样溜着边找了个旮旯坐在了行李卷上。这是俩人都觉着肚子有点咕噜咕噜地叫,显然是饿了。昨黑下,风莲要用还剩下的一点白面烙两张饼给老俩带着路上充饥,被凌花拦下了,她不忍破费那点白面,得给孩子留着。可眼下肚子就开始咕噜了,离开车还早那,于是她捅了捅长栓:“你去转悠转悠,看好赖买点啥吃的咱俩填补填补肚子啊。”说着从缝在贴身裤腰上的口袋里抠出两块钱塞到长栓手里。长栓也正觉着独自闹,接过钱走了。他在候车室里转了一圈,小卖部里虽然也稀稀拉拉地摆着几样糖果饼干之类。他知道那都是城里人吃的玩意,好看不填饱,再说不定多贵呢。他只扫了一眼便走开了,他满心想买俩烧饼火烧之类的,可那里寻的见。遛达到车站旁边一条小街上,倒是看见了一家饭馆他踅了进去,里面冷冷清清的没人,只有一个穿白褂子的中年女人坐在玻璃柜台里面打盹。他直通通地就嚷了一句:“咱这都卖啥吃的啊?”听见有人声,女人睁开了眼,见是个庄稼佬儿,不屑说话,只用嘴冲柜台里努了努。长栓顺着一瞅,柜台里一个盘子,盘子里是几个红乎乎圆咕噜的东西,再细一看原来就是高粱面掺着碎山药块蒸成的东西,他先是抽了一口凉气、张口又问了一句:“就这个啊,这东西咋卖?”女人不耐烦地冒出一句:“二两粮票,五毛钱一个。”长栓不由又吸了口凉气:“妈呀,这不是宰人吗,还要粮票,庄稼人哪来的粮票?”又问一句:“没粮票不卖啊?”女人更省事:“一块钱一个。”长栓暗自愤愤地说:“真叫宰人,这破东西还这么贵。”女人剜了他一眼,反击道:“嫌贵,那你就别吃。”长栓一赌气:“不吃就不吃,开饭馆的又不是你们一家。”他扭头就出了饭馆。满怀希望地继续往前走,又看见了一家饭馆,情形几乎一样,只有高粱面团子和煮白薯。长栓无可奈何,一咬牙,花两块钱买了俩高两面团子,生怕被人看见似的,用手捧着还拿棉袄大襟掩着。

回到凌花身旁,先是叹了口气:“嗨!想不到,拿这个大保定府就有卖这个吃的。”他把俩团子呈现在凌花眼前。凌花拿起一个看了看:“这是啥玩意?”长栓说:“这不就是秫面疙瘩吗。”凌花也吁了口气:“甭管啥了,吃吧,总能填补填补肚子。”说着掰了一块搁到了嘴里。到这时长栓心里都有点后悔了,在家里哪怕喝上两碗稀粥,躺在自家炕上也滋润啊,何必出来受这份罪。再看凌花,一脸的平静,似乎这都不算啥。一人一个面疙瘩吃下去,只觉着胃里还空着半截。

好容易熬到下午四点多终于挤上了火车,由于是过路车,根本没坐,老俩只好栖身在个两节车厢间的过道旮旯里,行李卷就地一搁,俩人蜷缩在那里。因为是慢车,哐当哐当地走走停停。就像个蹒跚的老人慢悠悠地好容易到了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天已大黑,车站上灯火一片。长栓打听了半天才明白,在签字处前排了会子队,车票上贴上了张写了字的纸条,再打听,这趟车得十一点多才开呢。俩人只好又在候车室里找个人少的旮旯在行李卷上蜷缩着。肚子里空空的,也只好忍着,有了在保定的教训,到了北京地面,又是黑下,长栓个、更不敢到处乱走。肚子里空更觉者时光难打发,俩人迷迷糊糊地只觉着像过了半年似的,候车室里忽然忙乱了起来,人们纷纷扛着行李,拉扯着孩子排起一条队伍。长栓一打听原来就是他们要坐的那趟车要放行了,连忙拽着凌花排进了队伍。长蛇似的队伍老也不动弹,有人不住地探头张望,有人在不耐烦地搓脚,嘟囔。好容易队伍蠕动起来。剪了票涌过检票口,还得爬天桥,许多人都奔跑起来,老俩那里还跑的动,爬上天桥就都气喘嘘嘘腿都有些哆嗦了,硬强着下了天桥,才看见绿色长蛇般停在站台上的火车,每个车门前都挤着一堆人,长栓拽着凌花往后走了几节车厢,在一个人少点的车门前挤了上去。运气不错,车厢里居然还有坐,老俩慌慌忙忙地占了个椅子,长栓也学着别人的样子,蹬着椅子将那个行李卷塞在了行李架上,然后才一屁股做了下来,长长地舒了口气,似乎为有这好运气而庆幸。列车在车厢里一片嘈杂声中启动了,依然是慢车,哐当哐当地一路向北,依然是走走停停。老俩到这时才觉着肚里空的厉害,可那里去找吃的,只好忍着,在车厢的晃动中俩人都进入了昏昏欲睡的状态,终于长栓身子一歪,歪在椅子旮旯里,凌花往他身上一靠睡着了。睡吧,俩人肚里是空的,行李卷里也没一丝值钱之物,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睡。待到再睁开眼,竟然已天光大亮了,车仍在哐当哐当地走,这会儿大约是往西了,听说已过了张家口。长栓不由一拍脑门,咋睡的这么死,车在八达岭咋爬的山,咋钻的洞,都浑然不知。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行李卷,还安然无恙地躺在那儿。人们纷纷拿着毛巾牙刷去盥洗室里洗漱,他俩既没带毛巾更没牙膏牙刷,自然是免得凑热闹了。就是觉着肚里空的厉害,凌花就和长栓嘀咕,上哪儿踅摸点吃的呢,长栓也一片茫然。正这时,一个人手里拎个口袋,嘴里吆喝着:吃饼不,白面饼,五块钱一张。从过道里一路过来。凌花不由心一动,听说五块一张又抽了口凉气。但当卖饼的走到跟前时,她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声:“你那饼是啥样的啊?”那人停住脚步打开袋子,嘴里说着:“真正的白面烙饼,来两张。”凌花看见里面是一摞比脸盆底大点的饼,不由咽了口吐沫,但还是摇摇头。当卖饼人又转回来时,她毫不犹豫地叫住了他:“给我来两张。”

俩人一人捧一张饼,那饼看着不小,却薄薄的就像铁片一样硬颇费牙口。凌花说:“这东西倒硬棒,吃下去扛时候。”俩人嚼的腮帮子都酸了才把饼消灭了,肚子里虽然有点扎扎哕哕不好受,但毕竟有了底不觉着空了。

当天后半晌,火车咣当了十几个钟头终于到了包头。长栓记得当年回故土时,铁路刚修到包头没几年,那时的包头还不过是个破烂的镇子,如今也发达起来变成大都市,火车站比原来气派多了。凌花清楚地记得,她的老家就在黄河边,属于杭锦旗。记得当年是雇驴到的包头。从火车站出来,外面早都变了模样,那里去雇驴,向别人一打听,杭锦旗也早通了汽车,何不坐汽车。于是又一路打听去了汽车站。到哪儿一问,正好有一趟去杭锦旗的车还没开,赶紧买了两张票上了车。是一辆前头带大鼻子的轿子车,那也比敞棚子大卡车强多了。汽车驶在回乡的路上,菱花望着窗外,又唤起了许多已经淡漠了的记忆。旧地重游,整整三十多年啊!日头压树梢时汽车到了杭锦旗。深秋天短,一眨眼就要天黑了,离所谓的家还有几十里路,再没汽车可通了,咋办,是摸黑走路,还是逗留一宿明早再说?俩人一核计,长栓说:“再蹲一宿吧,黑灯瞎火的再走岔了道”尽管凌花归心似箭,也只好应他了,好在故土就在脚下,心里也踏实些了。车站外有个看来和菱花岁数差不多的妇女摆摊卖醪糟,还有煮鸡蛋。凌花多年没见到这种用发酵糯米煮成的酒酿饮料,顿时觉得肚子在咕咕叫,嗓子眼在冒烟。她没跟长栓商量,就走到摊前一蹲,叫了声:“大姐,给俺们来两碗醪糟,再来几个鸡蛋。”女摊主一边拉着小风箱煮醪糟一边和凌花搭讪:“听大姐这口音还是本地味,从哪里来啊?”凌花随口答音:“从河北。”女摊主是个爱说的人,打量了凌花一眼又问道:“大姐咋去了河北,走亲戚还是嫁到了那里?”凌花只好实话实说:“婆家是哪里,三十多年没回来了。”女摊主看了凌花一眼,又瞥了蹲在旁边的长栓一眼,又来了一句:“咋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单赶上这饥馑年头回来呢?”凌花一时语塞,愣了片刻才说:“早些年年月也不太平,孩子也缠手,一直拖到这昝。”女摊主唔了一声,醪糟主开,她盛了两碗放到了旁边的小桌上,又拣了四个煮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