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命的记忆
作者:佟茜洁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54

生命的记忆难道仅存在于目力所及的生命过程中?何况一个人的目力所及,总得从他能将稚察印入脑海、存为映像时算起。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比如我,当我初临人世时的第一声啼哭,曾带给父亲怎样的欢颜?比如父亲,当他走过七十六个春华,驾鹤西征时,无论我静默中的心泣,还是泪眼中的沥沥,这些对于最初的我,和最后的父亲,都非目力所能及。可是,它们无疑是最刻骨的记忆。当我亲眼目送慈爱的父亲化为袅烟无影远逝时,彻骨的悲恸在心域撞冲出四溅的熔浆。生与死,这个宏大的命题,我无法逃避地思考着。

出游宜都的那天,正逢情人节,街上的甜蜜情歌在耳畔却奇怪地异化成阵阵哀乐。我真担心自己错位的情绪,会让原本旖旎的胜景变形,可古潮音洞前四凤仰首的飞檐仍让我感受到它华美而隆重的迎宾仪姿。

杂草衍伸出的小路带着我们来到洞口,十尺见方的平台,前眺远野,背倚峰峦,恍然若一处穴居山林的华庭朱门。入口处赫然题着一块碑文“谢家避难之洞”,如门牌一样,为我非洞而似宅的假定加注。一字排开的石碑上刻有前清名士写下多篇游记,凿刻在石头上文字在时光的磨砺下,已显得有点模糊。一撇一捺的残痕,透过冰凉的指尖,无端地传感着一种蓬勃的气息,那不是逝者的遗叹,是横贯百年史空的对话和交流。

古洞不大,屈曲奇诡,状如三层楼宇。立在洞口内的“亚洲第一大钟乳石柱”恰似设在堂中的一方神案,凸凹但并不碜手的壁面想是先民摩挲出的温润。绝壁处,豁然现出一丝亮光,同行的导游告诉我们,那并不是电灯光,是石缝间漏过的阳光,藏身石后的是一个可容几百余人的大厅,这正是谢家真正的避难居所。环顾陡峭如剑峰的山壁,我实在不能明辨他们攀援的去径,导游用手电照出嵌错在石隙的古栈道,犹似掌心的浅浅石窝,险象万千,又如何能承负住匆匆逃命的慌乱脚步?我无从得知,更无法否决。

古洞最让人称奇莫过洞内来历不明的潮声,有人描它如惊涛拍岸的海涛声,也有人诉它如凛冽狂舞的风啸声,我却分明听到那是万人齐放的呐喊,是生命最激越的回响,是极度压抑的心灵释放出的坚不可摧的气势和力量。伫立潮头,我的内心仿佛也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与它们合唱、共鸣。

恍然中,我疑心这座自然天成的古洞就是我前生穴居时代的家园,在生命的轮回中,一步一叩地重拾起零落在洞中的片片记忆。

辞别古潮音洞,我们来到奥陶纪石林,四十八道弯弯曲曲的石门,就象暗藏玄机的神秘甬道,将我们带到一个史前世界。印刻在石头上的远古海洋动物,正以它形态不一的历史表情保存着它生命的最后舞姿。

在一个形如深井的石洞口,有人打趣这也许就是通往奥陶纪时代的时光隧道。众人哄笑,而我却荒诞地生了几分坚信。探出手,似乎触摸到消失了五亿年的那段时光。这时光的触觉,光滑、柔软、流动,还有一些神秘的凹凸的历史轮廓,充扬着莫名的动感。

在寻古访幽的行程中,我开始动摇了对生命颓然的定性。洞,林,柱,石,它们何者不曾为过往的生命,但居然可以以其丰富的内质存在于历史的天空,飘散着令后人梳析剖辩的吸力,那么,生命的记忆岂不是穿越了流程长度。

坐沐小西湖度假村的春风,我如一位得悟的哲者,顿然明白生命的法则:也许我们无法挽留一个生命的消亡,但是我们可以珍存这个生命的记忆,最好怀想就是让自我的生命在短暂过程中放出异彩,锁住快乐。

(发表于《宜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