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惩戒蒙味
作者:风天小畜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218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意为割草伐木。充当强盗不利,抵御强盗有利。

以刚居上,治蒙过刚,故为挚蒙之象,

然取必太过,攻治太深,则必反为之害,唯捍其外诱以全其真纯,则虽过于严密乃为得宜,

故戒占者如此,凡事皆然。不止为诲人也。:“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击蒙”和成语“振聋发聩”的意义一致,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但“击蒙”的“度”要适中,过了这个“度”就有粗暴的嫌疑—不利为寇。所以说“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达到了这个目的,对上对下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都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了—“上下顺也”。

爻辞的“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是说在敲击振聩蒙昧时,千万不宜过急过激,不然将激化矛盾,反而酿成仇寇;但如治理蒙昧得当,自当防止了仇寇的发生。也即是说在治理蒙昧时,千万不要导致仇寇,而要防止仇寇的发生。这是蒙卦的第六爻。击蒙,是指攻击蒙昧以去无知。寇,敌人,人丢弃蒙昧无知,就能更好地对付敌人,敌人就不易于因你的蒙昧而攻击你了。所以说:“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孩子不懂事正常,但是因为不懂事而侵犯别人就不正常,这个可以打。如果孩子只是有自己的主见,大人是不可以侵犯的。

但是,教育孩子不是以听话为目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强行要求他跟自己一样,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

不要给孩子灌输成形的观念,孩子的观念要让他自然成形,总之要让孩子没有压力下自然成长。

教育击打,不应当作匪寇,而要抵御匪寇。说明的是我们要好好教育那些顽固不化的顽固派,彻底的将他们征服。还要看看教育方式,用的正不正。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有过打调皮学生的经历,那都是对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实在是没办法,才出吃下策。这个就要要求打的恰到好处了,有些老师击蒙的刚好,家长们反而很乐意,有些老师击蒙拿捏不适当就成了教育意义上的体罚,搞不好还会别免职。所以说,你要击蒙可以,但你要拿捏好火候,否则,即使是好事,也会被别人误认为的坏事。

击蒙即击打蒙昧,意为严厉的教育方式。但下一句:“不利为寇,利御寇。”意为:不利于充当敌人(盗寇),而有利于抵御敌人(盗寇)。这句话和前面的“击蒙”不连接啊。“不利为寇,利御寇。”是在说明什么道理?

“不利为寇,利御寇。”这句话不与前面的“击蒙”连接的话,好像在说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在社会上收到欺骗后产生的觉悟只能增加自己的防范心理,而不能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个时代,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就是强盗,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这个时代是平等时代,就是社会地位人人平等,一切不平等都该取缔。

吕蒙在孙权劝告下,勤奋读书去其蒙昧无知,成为吴国大军统帅,还一举打败了蜀国名将关羽的故事,可解此爻爻义。

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道出了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秘诀。诚心真心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所以古人在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时,不仅有无数真实的体验作铺垫,而且也包含着对人的能力的自信。相待以诚,大概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初最朴实的道德伦理准则。为了使人们确信这一准则的权威性,便构想出了神灵也偏爱诚信的依据。有了这种说法,多少使人们在心理上有了戒惧,行为有了规范。不过,越轨者在任何时代都有。远古没有严密、带强制性的法律,越轨者试图不劳而获,凭借暴力(**的和武器的)手段强夺。这一来,就给本来就在为生存艰难奋斗的古人平添了防盗御寇这一重任,在与天斗的同时,还得与人斗,以至有了战争。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铭记上天神灵偏爱诚买守信的人们,肯定有助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的过渡。

蒙,本有自己的美智美德,故当善骂敢发使其自悟自得.亨有其机,不待强求.诱掖劝化使发其心而自求师.则其机勤,还其机而察之。求我发於初心。一而不杂是性之动,先之故亨其道心。

若初心不专,二三其念,则欲勤而性渍故不先,不亨其人心也.天下皆复其性,而教之能事毕也。

政教之义,舆天地并。故继乾坤而立屯蒙。

亨者,赤子之心。—真自如,万理皆备。正可诱之使通。诱之若何?不往教而蒙知所尊。尊而後信。不轻教,而蒙知历勉,勉而後通.此蒙之所以会亨也.初以柔懦,故应刚柔以济。

三以顽嚣,故戒娶女。

四所应所比所居皆陰所谓独学丽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者也.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乎!

五之而曰童蒙吉,是特以嘉美之称也。乃又曰吉.乃见其聪明好学,柔巽天真可知。其如园中之树苗乎,尤质之美者,故园丁多以培植,将欲使成大树,以其美荫而荫天下。

九二是骂蒙师,乃居中正之位,即非一校之师。乃天下之师,乃为一国掌教育之责者。司徒之宫,是也。

包有天覆地载之量。击有移山压卵之力,宽猛相济以为用也.禅家亦云。有摄受之慈.有折伏之威。

上九,艮为手骂石,击象。

教育方式至关重要,既不能过于包容,又不能过于严厉。要学习圣人的教育方式,引导被教育者自己管自己,这才是上策。

我们来说说古代圣贤们教育学生的方法;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其次,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总之,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为师。有一天,孔子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论相貌,并不英俊潇洒;论身材,也不壮硕;论谈吐或聪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师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过头呢?”子夏又反观自己的同学,个个几乎都是人中的龙凤,有许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老师。

子夏想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又何必从各个国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地来追随老师呢?”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师,问个明白。他跪在老师的身边,急切地提出问题。

子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颜回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好。”

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的胜过我呀!”

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呀!

子夏本来是跪着的,这时吃惊的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你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来,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坐下来,让我告诉你。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

不只是师生之间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属。如何激发潜能,使优点长处得以发挥,并改进缺点,弥补短处,才是教导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