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小苏州”大闹上海滩(1)
作者:窦应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09

1960年11月对于16岁的王同山来说,是一个恶梦般的日子。

自从1959年春天王同山因与扒手小K同流合污,沦为可憎的扒手以后,他父亲并没有用亲情感化挽救他,而是绿色绑腿和一根打劈了的拐杖,把一个误入险途的孩子赶出了家门。就从那天起,王同山不再去第五中学读书了,整整一个夏天和秋天,王同山始终浪迹在社会上。开始时他只和小K两人合伙行窃,后来小K受到第五中学的除名处份以后,王同山便和小K分手了。从此王同山一个人混迹在苏州的公园、茶楼、酒肆、商店里。白天,凡是人多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王同山那诡密的影子。夜里他就在车站和公园里栖身,他那时的日子就像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拉滋一样,混混噩噩,从前在小学读书时的理想和追求都已变成了过眼云烟。王同山走在月光如水的街上,嘴里总是哼唱着《流浪者》里的插曲:

阿巴拉古,

唉,啊啊啊

阿巴拉古………

那时候王同山喜欢品茶。他一旦有了钱,就会去一条名叫太监弄的小巷子。那里有一家名叫“吴苑”的小茶馆。不过只是几间小小的平房而已,可是里面的茶点精致,建筑也古色古香。据一些共同吃茶的老人告诉他,晚清民国时代这里原是一座太监建起的大茶楼,名字就叫“吴苑深处”,坐在这里吃茶,就可品尽江南的茶点风味,这无疑是人生的高雅享受。在衬会上鬼混的日子里,王同山居然学会了花钱,学会了享受,这也许就是他后来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不义之财的思想基础。

到了夜晚,苏州的大街小巷照例是一片璀璨的华灯。王同山当然不敢回家,他惧怕父亲那张震怒时青筋毕露的脸。同时也厌恶街坊邻居从窗内向他窥探时戒备与鄙视交织的复杂眼神。因此王同山只能用扒来的钱作为住旅店和浴池的资费,借以打发那寂寞的长夜。有时候他也担心会遇上子夜时分来客店查夜的民警和不时在苏州城四处寻找他的老父,这样,王同山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换投宿地点。有时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反正他对苏州这座江南名城的大街小巷早已了若指掌。

1959年冬天,小扒手王同山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回心转意。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的家庭,从小王同山就聪明、果敢、善良和肯于助人为乐。在结识新加坡来苏州读书的小K之前,他在私立念达小学读三年级时,曾经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王同山从小学一年到四年,功课都是全班甚至全学校最优异的一个。他也是全苏州第一批加入少年先锋队的学生之一。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十佳少先队员”的称谓,可是那时的王同山天资聪颖,特别是他的作文从小就显现出超越一般孩子的灵性和文采,已经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非但如此,那时的王同山还十分爱好文学,曾经先后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给当时的《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杂志上投稿。王同山优美的文笔与他超越普通孩子的艺术构思,都让那些报社和期刊的编辑们惊叹不已,于是他写的一篇篇散文、小品、特写和诗歌,便接连刊登在这些报刊上。要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在他的文章中写出《岳母刺字》和许多爱国的故事来,是一件多么让人惊讶羡慕的事!王同山的文章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无疑会在就读的念达学校产生巨大的震动。

回想起往事,王同山自己就像做了一个梦。他知道自己决非从小就是个坏孩子。如果他后来不结识小K这样的朋友,如果他的家庭有一定限制他思想出轨的制约力,那么他也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王同山在那天冬天的短暂改变,当然包含他父亲和一些亲友的感化作用。特别是王父不甘愿他惟一的儿子从此沦落成社会的唾弃者,王父虽然性格暴躁,没有一套教育子女的办法,但他也明白王同山走到今天,肯定与他的疏于管理不无关系。可是,王父的自责与苦心,并没有真正感化王同山,他在五中读书的时间最多不过一年,就在1960年夏秋之交,又一次逃学了。王同山的再次堕落和出走,就连学校的老师也感到无可奈何了,因为即便把王同山的人强行拉回学校,他那颗野了的心也无法再回到从前被他视若神圣之地的课堂了。

王同山这次出走,也是受小K的欺骗和煽动。小K在五中先后受到几次处份以后,最后还是被正式除名了。王同山虽然在你们父亲和老师的教育下,曾经努力摆脱这个把他拉上扒手之路的“师傅”。可是他从前毕竟是小K的“徒弟”,小K离开学校以后,又多次采取打电话和写信等手段,千方百计把王同山位向社会。当然,王同山最后没有经受住诱惑,就在于他那时对作物质享受的追求,一天比一天强烈了。

1960年夏天的苏州是炎热的。

王同山在这一年夏天所以变本加厉地重操旧业,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遍地饿蜉。王同山看到苏州也像全国一样投入到轰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深翻地和各行大业大跃进的洪流中去,他的父亲在那一时期忙得几乎连人影也难以见到了。王同山见学校的学生也都拉到苏州附近乡村去,他当然无心于学业。而饥饿就像可怕的瘟疫一样困扰着刚刚14岁的王同山。为了解决温饱,也为了让自己吃到难得一见的副食,王同山更加变本加厉地开始了偷窃。

苏州小城在王同山眼里永远是那样美丽。就像一块碧玉上镂刻下点点生辉的花纹,只要看到它就会感到无限珍贵诱人。他特别喜欢在苏州城里那`些曲折的小巷里转来转去,他多么羡慕那些与“偷”字无关的正常人。如果他现在不是在为生计到处寻觅可趁之机,那么他该有多么愉悦的闲情逸致去好好看一看让他魂牵梦绕的苏州啊?他不知小时候父亲带他去过的古巷幽境是否还在?在记忆里,王同山好象对诸如黄鹂坊、锦凡路还有干将坊这些地方都耳熟能详。他记不得究竟是哪一位近代墨客,曾经在游览苏州小巷后信笔写下一篇题为《雨巷》的佳作,这使王同山油然忆起在苏州那些比比皆是小巷中,确有一处名叫“诗巷”的胡同。如今,他四海为家,到处奔走在别人鄙视的目光之下,再回苏州时早已记不得哪里就是那条让他神往心驰的“诗巷”了。想到自己这些年来竟没有一个宽裕时间好好看一看自己出生的苏州,真是人生的最大憾事!有时他也暗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好好看苏州?为什么我就不能成为诗人和作家?为什么我就一辈子老这样偷下去呢?我还要偷到何时为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