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将军府
作者:恨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352

司州洛阳,大将军府。

何进端坐于正坐,一脸悍气,脸色阴沉。座下袁绍、曹操等国之股肱俱侍立在下。

何进冷笑道:“这帮杀不尽灭不绝的黄巾贼,勾结阉党,巧取了并州,今又来献巧,取媚于我,让人所不齿!”

曹操禀道:“将军,并州这股黄巾不容小视,我曾与之交手,虽侥幸得手,全属小胜,其原因有二,一则彼兵强将勇,二则其主智谋深沉,难以捉摸,故被此贼逃窜入并州。我原本想乘灭冀州黄巾之威,再进并州,斩首国仕,奈何,此贼竟降了蹇硕,摇身一变,成了‘友军’。”

袁绍不屑道:“量此余孽,有何能量?若此贼反迹再露,绍愿提三万兵马,亲赴北地,捉此余孽,以献将军。”

何进笑道:“本初此言,甚合我意。此等反复之贼,我亦唾之,待诛尽阉党,且再发兵灭之,现下先收回其官印,免其官爵,着其来洛阳自首!”

曹操闻言,大急道:“将军万万不可小视国仕,此人新灭匈奴,得铁骑六万,现辖并州、凉州河套一带,幸亏此人大部精锐兵力聚军塞外,全力清剿鲜卑步度根部。现下若收其官爵,国仕必反,其军锋南向,则洛阳难保矣,此举万万不可!万万不可!。此时当以笼拢国仕为先,容后徐图之!”

何进见状,疑惑道:“此贼果真灭了匈奴?我大汉精兵遇到匈奴铁骑,尚要避其锋锐,此人竟有此能耐?”

曹操郑重道:“不错,此人仅用一月时间,便由南向北,一路势如破竹,重夺雁门,又挥兵向西,尽收河套,其右贤王及以下各部落尽皆降顺国仕,现居晋阳,如此匈奴之患去矣。奈何此贼又壮矣!”

何进闻言不由踌躇,犹豫道:“依孟德之见,便不理会此贼?”

曹操道:“也不可,此人将张让密信及自己的手书送给将军,是要告诉将军三点:一不愿与将军为敌,要与将军共谋阉党,三要将军给其加官进爵,三是提醒将军他已是汉军,要插手朝廷之事。国仕来信如此,将军又怎能拒之,又有何力拒之?”

袁绍怒道:“此贼无礼甚矣!我恨不得手刃此贼!”

曹操冷笑道:“欲手刃国仕之人多矣,奈何反被其杀。我亦听闻,白波谷郭太移居萁关,窥视洛阳,此部虽声言与国仕脱离,但实际上仍受其指派,此部当为国仕之先锋,又管亥在青州打黄巾旗号,大败北海相孔融,十分嚣张。还有一路,最让人恐怖!”

何进道:“莫非是指汝南黄巾余党的赵云一部?”

曹操道:“正是!此人勇名,冠绝天下。曾以匹马踏破现幽州刺史公孙瓒的军营,国仕西入并州,此人居功至伟!现又被国仕派往豫州汝南,秘蓄战力,以备再举。但此人不打黄巾旗号,亦不打自家旗号,只是暗中发展力量,我原以为赵云要自立为王,曾数次派人暗中拉拢,被其乱棒打回。由此,我便暗中派人调查,其结果骇人。此人竟于月前,秘密潜入洛阳,建立了情报网络,现在已然完备,估计我们的谈话现也在送往晋阳的路上!”

何进、袁绍等人俱是一惊,袁绍道:“孟德休要玩笑!”

曹操一笑,复又肃容,道:“此话确是言过其实,只是提醒以后须小心行事,莫要无所顾忌。唉,如此人才,竟不为朝廷所用,甘为国仕驱使,国仕竟能如此识人,焉能不盛。”曹操心中感慨,暗道:“此子年龄比我冲儿、葳儿略大,竟有如此成就,而自己仅做一都尉,真是羞煞先祖。若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何进听了曹操的情报,不知如何是好,便又问道:“孟德、本初,你二人认为当如何应对国仕,不妨说来听听!”

袁绍先前对国仕甚为不屑,原以为对国仕可指麾而定,及又闻听曹操言语,心下又对国仕颇为忌惮,不由犹豫不决。

曹操道:“对国仕,封官可行,加爵亦可,但决不能让其插手朝廷之事,否则,外兵入都,必定颠覆朝廷,绝不可为之!”

何进又问道:“若如此,当封国仕何官,才能令其满意?”

曹操道:“张让封其执金吾,但他将此信转给将军,由此可知他对此官位不满。国仕现下有并州全境、凉州河套一带,我们不妨做个顺水人情,封其为廷尉,都督并、凉二州军政。如此,可让国仕与在凉州反叛的边章、韩遂、马腾等人火并,待两方人马疲军之际,我军精锐可一击而收全功,亦可全灭并、凉二州之贼。”

何进见袁绍仍在一旁犹豫,便点头道:“如此,依孟德之议,封国仕廷尉,都督并、凉二州军政。”

曹操点头,只是心中暗道:“怎样才能收国仕为己用呢?好像是遥不可及的事!”

何进又道:“既然国仕之事已毕,我们再来商议一下,如何对付阉党!”

袁绍方才被曹操抢尽风头,闻言,便道:“将军不需烦恼,方才西凉刺史之位已给国仕,则原西凉刺史董卓无处安排,不妨召其及各地雄兵齐来洛阳,共诛阉党,不愁大事不定!”

何进闻言,笑道:“此计大妙。我闻听董卓乃西凉豪杰,手下雄兵二十余万,若召其来都,大事可成!”言毕,便欲发书给西凉董卓及各地英豪,共来洛阳勤王除阉。

其座下主簿陈琳急道:“万万不可!将军若除阉奸,当速发雷霆,果决处断,则天人可顺,若招藩镇入洛阳,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则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何进笑道:“儒生之见!”

曹操亦阻道:“将军欲除阉党,只须捕捉十常侍等贼魁,交与狱吏即可!若尽除阉党,事必泄露,必败无疑。”

何进怒道:“难道天下智士惟你而已?”遂不听陈琳、曹操言语,写了密信,遣使送与董卓,着其带雄兵入洛阳。

曹操长叹而出,仰天道:“天下乱矣!”

**************************************************

国仕于府衙中翻看赵云送来的密报,心中一丝愧疚,子龙忠义,此时当明矣。

国仕对徐庶、田丰二人笑道:“不曾想子龙做事竟做到我们前面,这情报网络是我等一直想做却又没有时间做的,竟让子龙完成,子龙之能我服矣。”

田丰甚是满意,笑道:“如此一来,朝廷动向尽为我知,于我军大有利处。”

徐庶亦笑道:“主公,可要重重奖赏子龙才是。”

国仕笑道:“这是自然,不重奖子龙,我心有愧。”心中已有定数,待子龙到时再做理论。

国仕笑道:“何大将军封我为廷尉,都督并、凉二州军政,你二位意下如何?”

田丰笑道:“将军兵权在握,外戚与内侍俱不敢得罪,争相结好,不愿与我军为敌,封将军为廷尉无非拉拢耳,又可让我军与凉州边、韩、马等辈交手,好坐好渔利。”

徐庶笑道:“难为何进能想出如此一计,倒真难为他了。”

国仕笑道:“何进不足惧,闻听献计之人乃陈留曹操是也。”

田丰笑道:“原来是他,先前曾交过手,将孙坚军救出之人,智计果然高明。”

国仕笑道:“呵呵,我喜欢聪明人。元皓兄,叮嘱密报员将此人行踪一一记录备案,以备后用。”

田丰点头,问道:“以后是否将可能威胁到我军的智士能臣均派人暗盯,记录其言行,分析其性情?”

国仕点头,笑道:“若不如此,倒对不住子龙辛苦建立情报营的努力了。”

徐庶问道:“主公,这凉州我军仅据河套,而韩、马等人亦仅据金城一郡,虽有扩张,但其势力不大。其余大部部分,不知主公如何安排?”

国仕笑道:“元直既说此语,当有妙计。说来听听?”

徐庶笑道:“也非妙计,此中关键在将军之官位、金印,待朝廷使臣持印、状来此,将军便可用都督的身份,分派人手赶赴这些地区,要他们听命于将军,不得与边、韩、马等人妥协,按时输送钱粮、士兵至晋阳,对于韩、马、边等人将军可先安抚之,封其官位,令其少懈,不再四处扫荡,为难金城周边郡县。我军可待张辽将军扫平漠北后,用兵交其剿灭。”

田丰笑道:“此计大妙,将军有了朝廷的身份,行事果真便宜许多。”

国仕笑道:“如此甚好,只是不知朝廷使臣何时来到,派谁来此?”

忽听外面传到:“偏将军赵云求见!”

国仕三人大喜,急声宣进,同时抢上前去,迎接赵云。

赵云虎视鹰步,掀帘而进,国仕忙上前笑道:“子龙,想煞我也。”

赵云亦是满脸笑意,道:“云幸不负主公所托,汝南之事,万事皆谐矣,随时俱可起兵。”

国仕忙握住赵云双手,感动道:“子龙一心为公,仕感激不尽。且先请坐。”说毕,亲自将赵云扶在上手位,又不免虚寒问暖一番,方道:“子龙一路辛苦,不让你休息完好便要论事,未免太不近情理。”

赵云笑道:“主公何来此语,云但能助主公大业得成,便心满意足,小小劳累,不足挂齿。只是不知主公欲问云何事?”

国仕三人分别坐好,国仕笑道:“子龙比朝使先到,只是不知朝合为何人,何时来到?此人为人如何?”

赵云笑道:“朝使乃是黄门侍郎荀攸,颖川人,其人身端形正,王佐之才也。”

国仕见赵云对荀攸如此之高,不由兴趣大增,便道:“荀攸何时来此?”

赵云笑道:“和我只在前后脚而已,我进府衙时,荀攸便已在城门验碟通报呢。”

国仕笑道:“如此甚好,子龙,你在外辛苦,又为我军组建情报营,解我之大急也,真如雪中送炭,功莫大焉。”

赵云笑道:“此皆不足道也,能为主公分忧,云足矣。”

国仕点头,喜道:“子龙有此心,我心甚慰。然功高不赏,非我做派。因你功高,迁游击将军,赏邑三百,合前共食邑四百,另特许你组建幕府,可自行招揽部曲。子龙,汝南之事拜托了。”

赵云见国仕赏赐如此之丰,不由感动,沉声道:“云定不负主公之托,为主公开疆拓土,成主公大业。”

国仕笑道:“子龙,朝廷现有大乱。那何进欲让天下雄兵进驻洛阳以灭阉党,亡汉者必进也。你回去之后,可以打我旗号,稳固基地,招纳贤才,以攻取汝南为目标,得手后便攻占许昌,而后趁乱惭近洛阳,便宜取事。”

赵云道:“领命。”

徐庶笑道:“恭喜子龙,可自开幕府,颖川乃地灵人杰之地,其中贤才英俊甚多,子龙可多至颖川以招纳部曲。”

赵云谢道:“谢元直兄提醒。“

正说间,忽听门外侍从高声传到:”朝廷圣旨下,国仕接旨。”

国仕等人相视一笑,急忙走至院中,摆上香案,跪在地上接旨。

只见一位黄门侍郎,眉直目秀,风流倜傥,走至香案前,展开圣旨,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念并州刺史国仕忠心为公,战功显郝,为我大汉朝殓灭叛乱之匈奴各部,特晋升为廷尉,都督并、凉二州军政。钦此!”那人宣毕,将圣旨合起,道:”国将军,请接旨。“

国仕诸人起身,双手接过,笑道:”不知这位大人尊讳?”

那人笑道:“我荀名攸,区区贱名,不足闻之将军耳中。”

国仕笑道:“这是哪里话?我观大人内藏锦绣,胸怀珠玑,不久将闻名天下矣。”

荀攸闻言,不由轻笑一下,不置可否。

国仕笑道:”请荀大人屋中饮茶!”

荀攸微笑,率先而入,坐于主座,笑道:“我在朝中便听闻廷尉大人之名,仅旬月之间,便灭匈奴十万铁骑,此战功当真巨伟。”

国仕笑道:“此皆赖众将士用命,仕不敢居功。”

荀攸闻听,双眼一眯,隐隐有赞赏之意,笑道:“不知廷尉大人将如何对战鲜卑步度根部?”

国仕笑道:“张辽将军已率六万匈奴铁骑,奔驰漠外,只是因为鲜卑部落聚则成军,散则为民,因此消灭叛乱,需半年方可。”

荀攸不置可否,不以为然。

国仕心头一跳,当下请教道:”小子不敏,望荀大人指教破敌良策。”

荀攸微笑道:“此皆为朝廷计,亦要助你一臂之力。将军可还记得韩信破赵一战。”

国仕点头道:“韩信背水击败赵军,此妇孺皆知。”

荀攸笑道:“那将军可还记得韩信是如何灭燕、齐?”

国仕脑中灵光一闪,转眼一扫,见田丰、徐庶、赵云亦是恍然大悟之貌。

国仕心中震惊,看向荀攸,暗道:“竟有如此智计之人,无论如何,我也要将他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