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里弄生产组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82

齐毓轩的死给丹平和常琦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再过两年,丹平就要步入不惑之年,可眼前发生的一切却让他越来越感觉困惑。很久没有思考过生死问题了,人生一世,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霞和子霆都已经上学,他们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不如,我们再要一个孩子吧!”在那令人困惑的岁月里,两人突然同时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不久,常琦竟真的怀孕了。

“秀英,方便的话请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可靠的阿姨。”宝宝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了,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常琦需要一个好帮手帮忙料理家里的一切。

林秀英已经在里弄生产组工作了整整八个年头,原来她工作的那家仪表厂似乎早已忘记了当初的承诺,再也没有一点消息。不过这八年来,秀英厮混在生产组的大嫂、阿姨之间,倒是对上海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今,她成了宁安里十五、十六号这幢外地人聚集的大楼里对上海最领行情的人,也难怪常琦想到请她帮忙。

坐落在秀安里的生产组去年搬到了一个更大的仓库房内,生产组在这两年里扩张得非常快,已经从原先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了近一百人。组员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原先的组员主要以劳动人民家庭的无业妇女为主,近年来,竟然有不少资本家的少奶奶、大学堂教授夫人等,纷纷加入了里弄生产组的行列。与宁安里和秀安里仅一街之隔的大华里和光明?是两条相通的以三层楼石库门天井洋房为主的大弄堂,建国前,这里的居民以洋行的高级职员、牧师、大律师、大学教授为主,近两年从那两条弄堂走进生产组的就有不少人,随着她们的到来,生产组组员之间的称呼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原先,大家互称“大姐”或“阿姨”,如今又多出一个称呼“师母”,开始时,老组员一听就感觉困惑了,你称她“张师母”,她又称你“李师母”,到底谁是谁的师母呀?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原来“师母”不过是和“大姐”、“阿姨”差不多的一个称呼而已。一场政治运动,居然拉近了老百姓中各不同阶层的距离,不能不说也是一道时代的风景。

柴师母是一年多前来到生产组的,她的位子就在秀英旁边。柴师母四十六、七岁的样子,面孔白皙,时常穿着朴素的旗袍,短发蓬松,隐约可见曾经烫过的痕迹。柴师母的公公是旧上海有名的大律师,丈夫本是圣约翰大学的教师,建国后被安排在政法大学教书,一家人原先住在光明?的一座洋房里。大约十年前,公公和丈夫就开始在各类运动中被整,两年前,更是被“坐飞机”,批斗了多次,原先的洋房里也已经搬进了七、八户人家,他们只是住在二楼的两间房间里。坐了几次“飞机”后,年迈的公公一病而去;去年,丈夫也被送去了青海下放劳动,连工资也没有了。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儿子和上了年纪的婆婆,生活怎么过下去?于是柴师母来到了生产组工作,这样每月至少也有十八元收入,幸好自己还有一些陪嫁的首饰可以变卖,虽然一只18K的金戒指只能卖十元钱,但十元钱毕竟可以供全家吃上多半个月的饭,日子虽然艰难,还勉强过得下去。

柴师母刚来生产组时对这里的工作一窍不通,多亏秀英在一旁指点,幸而生产组的工作只是些简单的劳动,一经点拨,柴师母很快就做上手了。相处了一段日子,秀英觉得柴师母其实是个非常热情爽朗和好相处的人,待人接物淡定从容,看待生活琐事通达透彻,平时还不时地给生产组的姐妹们一些生活小贴士,让秀英受益匪浅,也让她更加了解了另一层次上海本地人的生活风貌。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受了常琦之托,秀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请教一下柴师母的意见。

“啊哟,侬一讲,我还真的想到一个人来。是个绍兴阿姨,就在阿拉楼下一家人家屋里帮忙。阿姨人老好的,就是这家人家,作是作得来。。。我看伊做得老不开心的,只不过下家没有寻好,只好做下去。有辰光我看看伊也老作孽的,只好讲两句好闲话安慰安慰伊,要是侬的邻居人家好,我去帮侬讲讲看。”

在柴师母和秀英的穿针引线下,常琦和绍兴阿姨见了一面,双方竟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不久后,绍兴阿姨便来到了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