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没文化,真可怕
作者:缸里有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58

林纤湄道:“同时,罗多伦以诱人的低价策略,抢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在罗多伦喝一杯咖啡,只需要大约200日元,加上小食,人均消费额也不过300日元。而当时在其它咖啡馆中,一杯咖啡至少300到500日元,人均消费额也达1000至2000日元。这相差几倍的价差,成为了罗多伦最主要的竞争优势。

罗多伦迅速成长为了日本第一的品牌连锁咖啡店,至2005年,罗多伦在全国拥有店铺1424间,其中直营店268家,加盟店1156家,几乎占据了每个城市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位置,在每一个大的地铁或车站都可以见到罗多伦那黑底黄条的醒目店标。

由于采取低价策略,即使处于日本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中,罗多伦依然保持年均13%的销售增长,销售额由1年的35000百万日元升至2003年的55000百万日元。

然而,1996年开始,罗多伦在日本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这一挑战,正来自于一轮席卷全球的星巴克热潮。

日本星巴克由日本的Sazaby集团公司和美国星巴克各出资50%,于1996年组建。公司的运营由Sazaby公司的老板角田雄二主持。

当星巴克刚开始在日本市场发展时,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罗多伦和被其低廉的价格宠坏的市场。

虽然如此,星巴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阵地,与罗多伦打价格战。星巴克的咖啡定价,与罗多伦为代表的自助连锁咖啡店相比,可算是高高在上。平均一杯咖啡定价约300日元,比罗多伦高出50%,人均消费超过500日元,也比罗多伦高出60%。

然而,这种相对的高价,并不能阻挡星巴克在日本的迅猛发展,销售收入以100%左右的比率增长,由1996年的4424百万日元,升至2000年的54599百万日元。

星巴克的店铺数量也在飞速扩张,仅2003年一年就开了100家,到2005年总店数达551家。

星巴克与罗多伦的策略,除了价格,在其它很多方面也呈现出明显不同。通过2006年日本一份针对全国咖啡馆的网上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品牌的策略有个大致认识。

这份调查报告访问了日本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约7000个对象,对日本国内的所有的咖啡店进行了调查,其中集中针对最受欢迎的四家咖啡店(星巴克,罗多伦,旧式的咖啡馆和另一家日本本土自助式连锁咖啡店托利)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

这份调查指出,在最喜欢罗多伦的人中,超过半数是因为它的价钱。罗多伦超过同业的方面,还有小食的口味。

而最多人表示,喜欢星巴克是因为它的咖啡口味,满意度达到63%,星巴克店内气氛得分最高,满意度达到44%。而罗多伦这两项的得分,均为同业最低。

由此可见,星巴克以气氛和咖啡取胜,而罗多伦则依靠价钱和小食。为了更清楚了解两者的策略差别,我们比较一下星巴克和罗多伦的气氛及小食。

先是店内气氛。同样是自助式咖啡店,两间店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罗多伦和星巴克平均一间店面,占地都是30-50平方米,但罗多伦却通常设有40-60个座位,星巴克则通常只有20-30个座位,相差一倍。罗多伦的桌椅摆放拥挤,座位之间只有一些缝隙,这也间接导致了店内环境嘈杂。于是,顾客在星巴克宽敞安静的环境里,可以优哉游哉地享用咖啡打发闲暇时光,而在罗多伦只能受到快餐厅式的待遇。

同时,每一家星巴克都很重视店内装潢,讲求风格和气氛。而罗多伦因为是加盟店,没有独特统一的风格,多数店面采用快餐店的简约装修,并不会对整体环境加以特别关注。

除此之外,每一家星巴克店内都会设吸烟区和禁烟区,务求保证整体环境的清新整洁。而绝大多数罗多伦都没有这种设置,有时店内云烟缭绕,不免赶走一些女性顾客。

环境之外,我们再来看看罗多伦的小食策略。罗多伦的小食以汉堡和热狗这些主食为主,分量足,口味也受到相当好评,而且价格相当之便宜。

然而,如果将罗多伦与麦当劳及星巴克作比较。可以看到,在食品种类上,罗多伦与星巴克相去甚远,反而与麦当劳更为接近。至于价格,如果将分量也纳入考虑范畴,罗多伦比星巴克便宜不少,与麦当劳在同一价位。

同时,作为咖啡店,罗多伦的菜单的最醒目、占据空间最大的部分却都是小食。由此,可推测出,罗多伦事实上并不以真正想喝咖啡的客人为目标,而是类似于麦当劳,更多地以需要食物填饱肚子的“饥饿型顾客”为主要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多伦实质上是一间快餐式的咖啡店。

综上所述,罗多伦一方面采取低价策略,另一方面提供物美价廉的快餐式小食,通过“理性方式”捍卫霸主地位。而星巴克则一方面保持着高价高端的姿态,另一方面则苦心营造店内环境气氛,贩卖着休闲和浪漫,用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来开拓市场。

先来看消费者的反馈。2006年的网上调查报告表示,受访者中曾经光顾过星巴克和罗多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2.8%和80.5%,相差无几。

受访者中表示最喜欢的咖啡店是星巴克的人有38%,而罗多伦却只有21%,比星巴克少了17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罗多伦的低价并没能帮它争取到更多顾客,如果考虑到比星巴克多一倍的店铺数量,事实上罗多伦平均每家店铺的顾客数量是少于星巴克的;而在这些到访过的人中,真正喜欢罗多伦的人数又更加少于星巴克。可见,顾客对罗多伦的这一理性策略是缺乏认同的。

再来比较一下两家公司的销售额。2005年全年,星巴克日本境内平均每家店铺的销售收入达11285万日元。而罗多伦仅为4656万日元,约为星巴克的1/3。罗多伦的低价策略不止没能帮助它实现薄利多销,反而缩小了它的盈利空间,导致整体收入远远落后于星巴克。

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好转,罗多伦的理性消费模式受到更严峻的挑战。当人们收入增加后,会趋向于从理性走向感性,追求更高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罗多伦的销售收入增长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伴随2002年开始的经济复苏,罗多伦的收入增长自2003年开始明显放缓,利润率也有所下滑。1998到2002年收入平均增幅13%,而2003到2006年这三年的增幅仅为3%。

另一方面,罗多伦的股市表现也令人失望。2002年,罗多伦的股票价格暴跌。自2003年初开始,日经指数开始稳步上扬,但罗多伦依然停滞不前,股价并没有随大市的好转而上升。

罗多伦的没落,证明了咖啡连锁业的本质—“体验至上”。顾客是非理性的,他们愿意花费高过咖啡本身价值的价钱,来购买咖啡之外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单纯的低价策略是行不通的。”

其实林纤湄说这些话并非废话,他就是要展示自己专业的财经营销知识让莫飞认同自己,当然出身农村,行伍出身的莫飞哪里听到过这么深刻,数据翔实的案例,让他很是震惊。

片刻沉默之后,他道:“你这是有学问啊!”

林纤湄心道:“没文化,真可怕。”不过依然不动声色,淡淡一笑,让人有如沐春光之感,道:“哪里哪里?”

莫飞道:“这泥泥……路咖啡的故事,真是太好了,你还能多讲点么?”

林纤湄道:“这尼路咖啡的故事,已经没了,不过被他打败的联合咖啡的故事,却还鲜为人知。”

莫飞像个幼稚的孩子一样,道:“我要听。”

林纤湄道:“那么违背行业本质“体验”,又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联合咖啡的例子。

联合咖啡是英国三大本土连锁咖啡店之一,拥有辉煌的过去。在1年占有英国市场8%的份额,2005年竟然低于2%。

什么使联合咖啡深陷危机呢?

原因有二:第一,盲目扩张;第二,错误转型。

先来看看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联合咖啡在2001年底,用860万英镑买下上好咖啡连锁店30家分店。然而,欲速则不达。联合咖啡创始人SaharHashemi表示,“大家对我们扩张速度的期待,远高于对利润的重视。而收购新公司的债务成本远高于管理层的想象。”

联合咖啡的资产负债率2005年高达242%,遥遥领先于负债率不足100%的尼路咖啡、咖世家以及星巴克。

再来看失败的原因之二,错误转型。联合咖啡成立的最初目的,是提供客户享受及体验。但是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强大,同时又急于解脱债务,于是便将转型的想法付诸行动。

3年,联合咖啡从体验型的咖啡店,变成了以卖快餐熟食为主的咖啡店。试想一下一边啃面包熟食一边喝咖啡的情景,目标客户群自然从“享受型客户”变成了“饥饿型客户”,咖啡店的氛围和体验型功能被完全改变了。

这一转型违背了行业本质,导致亏损连连。2004年亏损约170万英镑,2005年亏损140万英镑,2006年亏损145万英镑。正因为它扩张过速,又违背了行业本质,才坠入年年亏损的深渊。不要忘记,联合咖啡当年也曾是英国本土咖啡连锁三强之一啊!

联合咖啡的股价,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两大失败。2002年至2003年股价一路下滑,从最高每股9英镑跌至不到2英镑。2003年至2006年,股价表现平平,尽管大幅出售资产,仍始终在每股1至2英镑之间徘徊,难复当年之勇,证明转型是违背行业本质的。总结这两大错误,联合咖啡败得有理。”